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亂花公家錢 興建辦公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組織部部長李源潮,下去一看,驚嘆縣級的辦公大樓十分豪華。
李部長,您是少見多怪了。全國何止縣級政府的辦公大樓美輪美奐,連村鎮級的也是如此。東莞巿的長安鎮政府,超過美國的白宮和英國的唐寧街十號。現在隨便到下面走一走,或者乘車經過途中的嶄新大廈,十有八九是政府的辦公大樓,就是一個縣的公安分局以至一個派出所,一個甚麼交通大隊,都有令蝸居的民眾羨慕的一座大樓。
婉轉批評 不被接納
我任全國人大代表多年,常到下面考察。見到無數的黨政機關的辦公樓,必是該地最豪華的。有一次到廣東西江某巿,其巿委辦公大樓,不特十分豪華,而且佔地甚廣,門前的草地,比兩個標準足球場還大。我在座談會上忍不住婉轉批評幾句。不料當市委書記的某博士,竟當場加以駁斥,認為廣場是對公眾開放,「與民共樂」云云。
猶憶一九五九年,我第一次訪問成都,參觀國營的成都量具刃具廠。該廠因為要擴充生產,來不及新建廠房,於是把辦公樓層改為車間,另搭臨時草棚作為辦公之用。我當時看了十分感動。
去年重訪成都,在省市招待座談會上提及此事,婉轉問道,成都今天還能保持這種勤儉辦廠的優良作風否?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曾旅行印尼,當年蘇哈托政權仍未倒台,其貪腐情況舉世聞名。但我乘汽車漫遊爪哇諸島,到處每見新屋,則多是村鎮的小學校舍。
遏止鋪張 貧戶可除
該報評論又說,今年三月,國務院第五次廉政會議已有規定,嚴格控制行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修建裝修辦公樓等樓堂館所、禁止超標準使用和豪華裝修辦公室等等。
然而,規定還規定,下面誰聽你的?正所謂政令不出中南海是也。猶憶中央規定,不准各部門各省巿召開內部會議,以旅遊之名到旅遊勝地開會並住進高檔賓館。但又是誰會聽你的?我近十年來到全國各地參觀訪問,住進的星級賓館都有若干內部會議通知的水牌掛在大廳,幹部模樣的人士出出入入,哪有甚麼忌諱的?
至於飲飲食食,全超標準,更是司空見慣。官報指出要「管好公家的錢袋子,更要加強問責」,希望不再是徒託空言。
據說,中國的扶貧工作十年做出成績,過去十年之中,貧困人口已從九千四百餘萬降至二千六百餘萬。未知這個數字有沒有「水分」。
又說扶貧基金十年花了二千億元。如果能夠遏止各級官場的鋪張浪費,所得付之扶貧基金,肯定是這個二千億元逾十倍之數,貧困人口早已清除!
吳康民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201296日)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香港政治生態發生質的轉變

今年以來,特別是新特首選舉前後,香港政治生態發生了重大變化,也可以說是從量變走向質變。
大家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的種種嗎?當年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堅持清代英國用炮艦強迫清政府簽署的三個不平等條約有效,向北京提出「主權換治權」的要求。這就是說,到了1997年香港新界租約期滿,新界雖然必須交還中國,但是可以採取「主權換治權」的政策,即香港名義上交回中國,即中國擁有香港的主權,但統治權仍由英國人繼續擁有。實際的做法就是香港換一面五星旗的旗子,或由北京派一位名義上的「總督」來港作為象徵性的人物。香港政府仍由英國人策劃一切管理一切。也就是說,形式上換一面旗子和換一位黃面孔的總督,一切仍由英國人主宰。
但是當年鐵娘子碰到鐵漢子,鄧小平是一位充滿自信和堅持原則的領導人。他認為主權不容談判,不平等條約應該失效,香港必須回歸祖國。至於回歸以後的治理原則和政制安排,那是中國的內政,應由中國自行決定。
於是鄧小平設計了「一國兩制」的香港回歸以後的政制,簡言之就是實行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實行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主權換治權」死灰復燃
當年香港的許多既得利益者,包括不少在港英統治時期處於行政、立法高位的「高等華人」,大多數是支持「主權換治權」的。有明的也有暗的。後來知道鄧小平的堅持「在主權問題上沒有談判餘地」,加上戴卓爾夫人已在北京大會堂前摔了一跤,他們才有所收斂。
但是他們的心態有所改變嗎?沒有!當然,在回歸開頭的幾年,中央為了爭取更大多數支持,極力忍讓。許多不變,便是遷就這些既得利益者和港英統治時期的紅人。
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是個愛國者,更是一位老好人,但首先要面對的便是那些在港英統治時期處於統治階層的高官。特別是彭定康這位末代總督來港以後,精心栽培一批華籍高官以代替英國人,以便為回歸以後沒有英國人的英式統治佈下網絡,實現戴卓爾夫人沒有爭取到的「治權」。
陳方安生是「港英餘孽」的首席代表,她要執行的是「主權換治權」的政策,就是讓董建華當一位有名無實的首長,其他一切由她話事。
但是,一方面,董建華既要執行中央的政策,不能任由陳太擺佈;另一方面,高官中的許多人,都是有民族意識的,他們願意為中國政府服務,不願再當英國人的鷹犬。於是,特區政府內部矛盾逐漸激化,最終以陳太下台結束第一個回合。
國際經濟衰退衝擊董、曾管治
董建華的敗退據說是因為「八萬五」建造大量公屋觸怒了地產霸權集團,但看來情况比這個結論要複雜得多。他終於在「SARS」疫症橫行之時,在亞洲經濟風暴衝擊之時,被迫不恰當的硬推「23條」而接受下台的命運。
曾蔭權順理成章接任。他是全體公務員之首,熟悉公務員系統的操作。他以忠僕的姿態宣稱要「打好這份工」。於是北京接受、港人接受、公務員接受,使他渡過了香港政壇上好幾年的「蜜月」。
曾蔭權時代的下半期,面臨國際上的美歐經濟衰退,香港的貧富懸殊激化,地產霸權突出,青年人就業渠道狹窄,通貨膨脹高踞不下,社會矛盾激化。加上外國勢力把香港作為圍堵中國的橋頭堡,明的暗的施展了不少陰謀詭計。凡此種種不利因素的匯合,政府行為舉步維艱,造成去年以來社會高度動盪不安。
選舉暴露利益集團的野心
人心思變,反映在去年以來的新一屆行政長官的競逐醞釀以至今年的選舉,出現了大風大浪。更在選出梁振英擔任特首以後的衝擊波一波接一波。
不必諱言,中央在早年已經選定唐英年為曾蔭權接班人。他的優勝之處在於內地的人脈關係豐盛,又在政府高層工作多年,更為香港的某些利益集團所熱捧。在今年初以前,他是大熱門,而梁振英知難而進,屢傳受中央官方人物勸退,勝負本極分明。
但是唐英年自壞長城,在競選中他個人弱點充分暴露,又聽信了某些親反對派的「軍師」進言,說了許多令中央「不悅」的話語,終於逼令中央「轉軚」。
3月份的北京「兩會」,是唐英年選情急轉直下的轉捩點。當時中央領導人已有多次暗示,以至後來更派重要人物南下傳遞信息。應該說,3月初大局已定。但利益集團和港英時期的既得利益者並不甘心,雖知大勢已去,仍然公開宣稱要在選舉中投「白票」,促進流選,目的在搞亂大局,明顯有與中央對着幹的意味。
爭奪話語權是當前的「戰場」
至此,香港的利益集團與「港英餘孽」以及泛民等反對派,已經結成明顯的統一戰線,與中央爭奪對香港的話語權。
所以,梁振英上台以來,短短兩個多月,反梁統一戰線就對政府的攻擊不斷。先從人事着手,攻倒發展局長麥齊光,再攻繼任的陳茂波。對行政會議的林煥光、胡紅玉也不留情,人事上的攻擊將陸續有來。他們掌握着大量在港英時期留下的黑材料,大多是機密材料,火藥充足。再就是把國民教育問題誇大,偷換概念,把一些參考資料的不當說明,為否定國民教育進行全面連續出擊,作為當前主攻特區政府的重型武器。
總之,這條「強大」的統一戰線攻擊中央,攻擊內地種種,攻擊特區政府,行動陸續有來。從此,香港將永無寧日,如果正義之聲不彰,亂局將會繼續下去。
吳康民    電郵﹕hmng@puikiu.edu.hk

本文發表於明報(201294日)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薄谷開來殺人案疑點重重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妻子薄谷開來毒殺英國人海伍德一案,日前在安徽合肥開審,並且以快刀斬亂麻的手法審結。薄谷開來不但俯首認罪,並感謝司法審判公正,肯定並不上訴。
審判結果判薄谷開來死刑,緩刑兩年。殺人償命,判死符合中國人的道德觀。判死而不處死,緩刑肯定減刑,符合西方特別是英國反對死刑的刑法標準。犯人聲稱永不上訴,即此案從此了結,並不涉及他人,避免節外生枝。這是一個精心設計和各方妥協的結果。
因財殺人 不合邏輯
但是,此案留下重重疑點。特別是,薄谷開來犯下了毒殺外國人的大罪,其丈夫薄熙來知不知情?如果說全不知情,很難令人信服。薄熙來即使不是共謀,也有知情不報之嫌。況且,當時薄熙來的親信王立軍仍任重慶市公安局局長,王立軍又知不知情?作為公安局局長,如此大案當有迹可尋,說全不知情,不是失職,就是有意隱瞞。
薄熙來和王立軍作為重要關係人,完全沒有被傳召作證,甚且證詞全不涉及這兩個人,這是完全說不過去的。把薄谷開來殺人案件與薄熙來以及王立軍完全切割,正是這一次審判採用快刀斬亂麻手法的主要目的。
有關方面說薄谷開來要毒殺海伍德,是一樁錢銀糾紛,並因此薄谷開來與海伍德產生矛盾,後者對薄子薄瓜瓜進行人身威脅。為此,薄谷開來才動了殺機,此說十分牽強。
所謂經濟糾紛,就是說薄谷開來與海伍德合作做「生意」,海伍德需索太多,所以薄谷開來才要毒殺他。然而,殺死一個外國人,此事肯定「手尾」長,很難一了百了,聰明如薄谷開來者,豈會貿然出此下策?至於薄瓜瓜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但薄瓜瓜人在外國,海伍德對他如何威脅法?殺了海伍德,這個威脅便能解除?這也是不合邏輯的事。
薄熙來案 慢慢處理
人們不免會問:薄谷開來與海伍德涉及的錢銀瓜葛,銀碼是多少?會是天文數字嗎?如果只是一千幾百萬元,相信她不會不計後果而下此毒手。如果是數以億元計,這筆錢是否是正當做生意所得,抑或是轉移到海外的不義之財?
法院對此並未深究,也未披露錢銀瓜葛詳情,便是此案的另一個大疑點。
曾蔭權時代的下半期,面臨國際上的美歐經濟衰退,香港的貧富懸殊激化,地產霸權突出,青年人就業渠道狹窄,通貨膨脹高踞不下,社會矛盾激化。加上外國勢力把香港作為圍堵中國的橋頭堡,明的暗的施展了不少陰謀詭計。凡此種種不利因素的匯合,政府行為舉步維艱,造成去年以來社會高度動盪不安。
其次,薄谷開來狠心要下此毒手,只是錢銀瓜葛,是討價還價不成的結果嗎?是不是海伍德還掌握了薄家的若干黑材料,而且是致命的黑材料,才導致這樁命案的發生?今天,判決暗指薄熙來完全不牽涉其中,更加令人存疑。
相信中央高層,對如何進一步處理薄熙來及王立軍的案件,仍未有統一意見。「十八大」召開在即,也不想薄、王案件干擾大會的主要議題。此所以薄谷開來的案件立審立判,不留手尾,薄熙來與王立軍的名字暫時會在人們的眼線之前消失。
薄熙來既然不是「十八大」代表,當然不會在「十八大」的選舉中出現,相信「十八大」中也不會大張旗鼓地為薄熙來作出一個甚麼決定。薄熙來的問題,恐怕還會排在王立軍案件之後,待「十八大」開完,在一片團結穩定聲中,才會慢慢加以處理。
吳康民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2012830日)

李德成教授 你讀懂了嗎?

公開大學副教授李德成,8月22日在《蘋果日報》寫文章批評了我。他針對的是我8月18日在本報發表的「筆陣」文章。其中談及1954年解放軍炮轟金門事件,我指出「這個炮轟是為了牽制蔣介石,反對台獨」。李德成卻認為我是誣蔑蔣介石要台灣獨立,並說「你的良心何在?」還戴我一頂「台獨」帽子。
李德成根本不了解當年的這段歷史,也沒有讀懂我的文字,就胡亂發炮,這是作為一位「學者」的所為嗎?
為了把問題說清楚,這裏需要把炮轟金門一事再詳細一說。
蔣介石潰退台灣。在抗美援朝戰爭發生以後,美國人宣布以第七艦隊進據台灣海峽,為的是恐嚇北京不要解放台灣。而蔣介石在抗美援朝戰爭時,卻不念念不忘反攻大陸。
美國佬分析當年形勢,既不願解放軍解放台灣,也不希望蔣介石反攻大陸。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台灣獨立。在朝鮮戰事結束以後,美國人要逼蔣介石棄守金馬,隔離台灣和大陸,以便掃除台灣獨立的障礙。毛澤東看穿美國人的陰謀詭計,也害怕蔣介石抵禦不了美國的壓力。炮轟金門,是幫助蔣介石死守金馬。如果蔣介石因為炮轟而撤退,那是十分沒有面子的。美國人也會因為袖手旁觀而受到親台中外勢力的責備。炮轟是為了拖住蔣介石留守金馬,實際上是幫了蔣介石的忙。所以毛才會說出「金門炮戰,意在擊美」的話。
這是明明白白的歷史事實,許多了解現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可是李德成既參不透這個炮戰的玄機,也沒有讀懂我已經明白說出的文字。說我誣蔑蔣介石是台獨分子,這是十分荒謬的邏輯。蔣氏父子一生到死,都不是台獨分子。繼任的李登輝、陳水扁才是台獨分子。
李德成是副教授,我稱他為教授,是抬舉了他。但他弄不清楚歷史真相,也看不懂人家的說明文字,就胡亂地嘩哩嘩啦發議論,這樣的教授,不誤人子弟才怪。

本文發表於明報(2012828日)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琉球歸屬未定 應求國際仲裁

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法西斯政權宣布投降。為了減少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犧牲,美國希望蘇聯轉過頭來,在亞洲一同打擊日本侵略者。於是,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七日至八月二日,同盟軍在柏林西部的波茨坦舉行了一次包括英國、美國、蘇聯的首腦會議。
會議達成協議,發表著名的《波茨坦公告》。當時蘇聯還沒有對日宣戰,不便簽字,反而由中國政府同意,形成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全稱是《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琉球交日 私相授受
《波茨坦公告》總共有十三條,其中明確指出:「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這就明確表示,日本非法佔領的朝鮮半島、台灣、琉球群島等等,都不屬於日本主權之內。
由於當年蘇聯是二戰戰勝德、意等歐洲法西斯國家的主力,在太平洋戰爭中,英美又有求於蘇聯,所以早在一九四五年二月四至十一日,美、英、蘇三國在蘇聯克里米 亞的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是背着中國政府進行的,作出了損害中國主權而有利於蘇聯的決定。其中除決定將庫頁島南部及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外,還決定:
一、外蒙古的現狀必須維持;
二、大連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予恢復;
三、通往大連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置一個蘇中合辦的公司共同經營。
當年,蔣介石主持的中華民國政府被這個秘密協定蒙在鼓裏,絲毫不知道本國的利益被出賣,真正是「弱國無外交」也。
然而,這個《波茨坦公告》還在,當年的中國政府也簽了字,日本需受其主權僅限於本州等四島的約束,原是中國藩屬的琉球群島以及中國領土的釣魚島肯定不屬日本。戰後美國託管的琉球群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由美國交給日本,屬私相授受,我們應該不予承認。
軍國主義 蠢蠢欲動
琉球群島上的原居民都不是日本人,島上遺留的古蹟顯示數百年來該群島與中國的密切關係。我曾旅遊該群島兩次,從首里城守禮門的匾額,到觀音堂、孔子廟、關公廟等等,都洋溢着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古蹟的氣味。
況且,琉球群島的「土著」也並不是日本人或「類如」日本人。在日佔期間,特別在二戰期間的沖繩島血戰,日本軍人強迫琉球人打前鋒,戰敗時又強迫琉球人跳崖自殺。戰後的日本教科書又是公然歪曲歷史,說沖繩人是為了「殉國」而自願跳崖,在二00七年,便曾引起琉球十一萬多人的集會,對此表示抗議。
日本人大量向琉球移民是戰後的事,真正的原居民對日本人至今還是有抗拒情緒的。因此,琉球群島的歸屬地位在法律上仍未肯定。中國作為琉球幾百年來的宗主國應該發聲,要求國際組織或聯合國就琉球群島歸屬問題進行討論,並作出裁決。
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者蠢蠢欲動,在釣魚島問題上興風作浪。我國應該化被動為主動,向國際提出琉球群島歸屬問題,以一挫日本右翼分子的氣燄。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2012823日)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是釣島問題用硬的一手的時候了

日本繼逮捕和羞辱香港保釣人士登陸釣魚島之後,繼續向中國挑釁。150名右翼分子及國會議員,登陸釣魚島並舉行所謂「慰靈」活動,為軍國主義者招魂。是可忍孰不可忍!此事引起全國各地的群眾的反日示威。從北京、上海、成都以及廣州、深圳等十幾個大城市的群眾,怒不可遏,紛紛走上街頭,叫反日口號。有的激進者更推倒日製警車,以至日本料理食店,事件正有蔓延之勢。
反日示威,既是反對日本軍國主義者佔我領土、捕我保釣人員的義憤,同時也是對社會種種不滿的發泄。內地禁止群眾遊行示威,現在有了反日佔我領土、登陸釣魚島等挑釁行為這一大題目,於是星星之火,頗有燎原之勢。而當局迫於群眾示威活動帶有民族大義性質,又不敢過分鎮壓。但為了「十八大」召開在即,「維穩」是第一要義,對日仍然是息事寧人,限於口頭抗議。這種對內對外,進退兩難,在外交上不能採取毛澤東、鄧小平時代的硬軟兼施,有理有利有節的政策,對內又缺乏疏導群眾情緒,緩和社會矛盾的良策。此事可大可小,如處理不當,可能變成內政上為維穩而維不穩,外交上忍讓而會日本人得寸進尺的危機。
當今應該適當強硬
當今之策,應該對日適當強硬。可以派遣驅逐艦或漁政船到釣魚島海域游弋,宣示主權。諒日本也不敢用海上自衛艦與我駁火。如果擦槍走火,也不外如多年前與蘇聯在珍寶島上對峙一樣,決不會惹成大戰。美國人當然希望日本人鬧事,牽制中國,但真正要美國人介入,他們是不幹的。只有表現出不惜打一場局部戰爭的架勢,才能夠煞住小日本的囂張氣焰。
這其實是一個好時機,利用一致對外的聲勢,既可打擊美日聯合圍堵中國的陰謀,也可以教訓菲、越小丑跳樑在南海狐假虎威的小動作。
韓、俄都硬,中國如何
對內來說,這也是維穩一計。大敵當前,內部矛盾暫時可以放在一旁。上世紀抗日戰爭初起,國共兩黨歷史上這麼尖銳而不可調和的矛盾,都可以暫時擱下,形成抗日的統一戰線。
用戰備來團結各階層群眾,鍛煉軍隊,此其時矣。中國軍隊在抗美援朝之後,只在中越邊境自衛戰中小試牛刀,現在正是備戰、衛土,為人民的好時機。如果今天要動員志願軍保衛國土,相信立即有幾十萬青年人報名參軍。
日本目前與中國、韓國、俄羅斯都有領土爭端,韓國、俄羅斯的態度十分強硬,他們的總統都登上有爭議的島嶼宣示主權。他們硬,日本便軟,只能說要把爭端訴諸國際機構。釣魚島問題他們為什麼不說要訴諸國際機構呢,硬說從來就是日本領土呢,這就是中國軟弱的緣故。日本現在經濟不景,復蘇無期。當政的政黨屬於弱勢,內外交困。他們現在正是利用釣魚島問題來轉移日本人民對國內矛盾的視線。如果我們表示軟弱,正是中了他們的詭計。野田內閣岌岌可危,便想利用釣魚島問題來撐住它的弱勢。如果我們表示強硬,必定會加劇日本政壇內部矛盾。他們的亂,美日聯盟圍堵中國才會削弱。我們外交策略上的硬軟並用,必能擊破日本人的陰謀詭計。

本文發表於明報(2012823日)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生活語絲:校長跪母痛哭

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回家鄉為老母親九十歲大慶祝壽,因心情激動而長跪其膝前痛哭。這張「校長跪母」的照片由網絡傳播,本應引起許多人共鳴。不料卻有不少冷嘲熱諷的,以致北京《人民日報》在頭版發表短評,把「校長跪母」與「盡孝請早」、「多回家看 看」相提並論,強調百善孝為先,孝道未能守好,如何守好諸德?
我多次在本欄寫過紀念先母的文字。母親追隨先父奔走革命,顛沛流離,三十八歲早逝。我當年只有十歲,但深感先母窮病一生,如能健在,今天兒孫滿堂,雖非大富大貴,但總能讓她安享晚年。今年清明去羅湖掃墓,我長跪母親墳前,泣不成聲。今天寫作此文,仍然老淚縱橫,激動不已。
朱自清先生寫《背影》,從一個側面寫對父親思念之情,曾感動了許多老一輩的知識分子,譽為描述親情的不朽佳作。但也有不懂人情世故的北京教授,把此文批得一文不值。
北大校長跪母不起,痛哭失聲,認為因工作忙碌,未能伺候膝前,因而有感而泣,這是真情流露,有何可議之處?
《人民日報》的評論說得好:當今多的是孝心的淡漠,孝行的虧欠,留下了不少「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恨。甚至有人提倡要設立「老人法」,以法律來約束敬老的義務。此說可謂「窮途末路」。孝順父母,天經地義,中國幾千年傳統,百德孝為先。「強扭的瓜不甜」,用法律來強迫盡孝,大概只能在物質供養上有所約束,精神上盡孝,則愈來愈遠矣。
我們老人到了這個年紀,物質要求很淡,粗茶淡飯已足,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對兒孫在精神上的關懷,期望甚殷,所以我對兩歲的小孫子憐愛有加,便是他天真活潑,給我的安慰遠逾其他。不過我們當過教師的有一個好處,就是有眾多校友經常照顧探望,這些非親生兒女,也能略盡「孝道」,我心滿意足矣。
校長跪母,真情流露。我多麼希望,有一位母親,能讓我抱膝痛哭呀!

本文發表於文匯報(20128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