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習大大班子成形 強勢領導待觀察

10月3日本報以整版篇幅,報道習近平班子已經成形,並列出各類班底,包括同學同鄉、舊部下屬、主要智囊等等,並標明是「重用自己人」。而北京評論家章立凡指出,這樣會偏聽偏信。
其實,這是中國特色的人事結構和關係,並不自習近平才開始的。
提拔的是領導熟悉的幹部,歷來如此。中國並沒有成熟的民主選舉制度,幹部的提拔和任用,都是由上級領導的指示和決定。而上級的決定,當然是在自己熟悉或共處過的幹部中選拔,或自己信任的組織幹部的推薦。認真一點的領導,或會了解這類幹部的往歷和群眾的反映。
當然,幹部的升遷也許還要經過組織部門的一定銓敍程序,但領導人的點頭與否是決定性的。
重用領導熟悉的
其實,在西方民主制度比較成熟的國家,幹部的提拔和升遷,也仍然有一定的「人事關係」。美國總統選擇他們的內閣,特別是重要閣員,既要「同黨」,或曾是「同窗」,也是要他們所熟悉的,或者是幕後財團推薦的。所謂「重用自己人」,五洲四海皆相同。
問題的關鍵,在於幹部需要一定制度的監督,人民有權檢舉和罷免他。而不是好官我自為之,後台夠硬,便可以為所欲為。
看本報列出的一份長長的名單,其中大部分都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升任的。如幾位重要人物﹕一是王岐山,早就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副總理,不能說是習的「知青舊友兼紅二代」,便是由習推薦上位;栗戰書,是貴州省委書記,屬正部級,調為中辦主任,只是平調;劉源,劉少奇的兒子,原就已是總後勤部政委,並不是習所提拔的;丁薛祥,原是上海政法委書記,調為習辦主任,也是平調。諸如此類,不能說是習近平上台以後,便以三級跳的方式,把自己的親信破格提拔上來。
敢用不同意見的人
人事政策,任人應唯賢而不是唯親。但「賢」和「親」並不是對立和矛盾。不「親」何以知其為「賢」?當然,賢的標準不僅要由領導一個人判斷,要有群眾鑑定,眾口鑠金,才是真金。
當然,好的領導,應該善於用敢與自己持不同意見的人。如果認為自己一貫正確,對阿諛奉承的人重用,對敢於力諫力爭的加以打擊排擠,決不是好的領導,也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我也曾當過一家學校以至一個教育機構的領導。當年曾鈺成到我校任教,初來甫到,他與愛國學校的傳統文化格格不入,也常常與我頂撞。但我認為他是一個人才,將來也並非池中之物。互相欣賞,頓成莫逆。民建聯政團成立,我推薦他去擔任領導。程介南當年學歷不足,我們資助他去英國進修。當年所謂「四大天王」,其中三人﹕曾鈺成、馬力、程介南,出諸培僑。
善於用人和提拔人
毛澤東在中共「九大」時說﹕「林彪同志當主席,我當副主席,好不好?」這是假話,是試探性的假話。正因為毛澤東弄權,所以當他的第二把手的劉少奇、林彪都沒有好下場。毛澤東忌才,毛澤東想做終身皇帝,結果還是當不了。
所以,無論單位大小,作為領導人,應善於提拔接班人,當然提拔的要通過公眾的評價。任人唯親,沒有公眾威信,這個人的腿也長不了。
講究領導藝術,與同級的人精誠團結,善於提拔幹部,是頭等重要的。說到用人唯賢,十分賢能的人是少有的。當領導的又應善於發揮下屬長處,幫他克服短處。但人又不會是十全十美,於是又應容忍他的不妨礙大局的一些短處,或者幫他慢慢克服。如果容忍不了,不是這些人拂袖而去,便是彼此頂着,未能發揮出他們的正能量。
個人作用不可忽視
提拔幹部,使用幹部的理論人人會說,這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但社會上眷戀權力的人不少,老了不願退,能力不足不願退,「霸着屎坑不拉屎」的人多着。不知是誰說過,權力就像鴉片,吃了會上癮,的確如此。要正確地使用幹部,既必須有民主的規章制度,也要有權力的人的自覺,特別是在有中國特色的人事制度之下。
章立凡說,習近平當「儲君」的時間很短,接任後,人事方面屬於劣勢。又說,「他疑人不用,說明他的安全感不是很高」。這是一家之言,我們不便評論。但中國當前的政局的確存在兩個大問題﹕一是法治不健全,法治精神有待落實,法治社會有待建立;二是人事制度仍免不了領導人說了算的窠臼。
但是,中國特色的權力制度在一個時期之內還是破解不了,這還有待今後形勢發展而逐步改善。最高領導的個人作用絕對不容忽視。既然坊間叫習近平作「習大大」,說明他的權力相對集中,並且在他掌權以後強化了。中國最高領導的集權制度十分特別,毛、鄧、江、胡各有不同。當前我們只好聽從鄧小平的通俗的人事說明好了﹕「不管白貓黑貓,能逮住老鼠的就是好貓!」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5年10月10日)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習近平訪美有成 中美關係創新篇

本來,中美之間的外交周旋,是常有攻守。但這一次習近平訪問美國,開頭似乎有點討好美國的味道。習訪美的隨員有三百多位工商企業的巨頭,這些人當然是要與美國大做生意。一行人到達美國波音飛機的基地西雅圖,就宣布今後將陸續為波音購買逾三百架飛機。
美露霸氣 中不示弱
習近平訪美之前,美國著名的智庫蘭德公司,就公布了一份長達四百多頁的報告,把中美軍事實力進行比較,似乎有為兩國之間可能發生戰爭進行準備。這份見面禮有點不太禮貌。當然,美國人可以說民間的評論有它的自由,美國政府管不着。
但是,作為中國觀眾,對此卻頗有點不是滋味。
美國人當世界霸主當久了,常常有咄咄逼人的行為。但他們應該知道中國人的道德傳統,當客人到來的時候,清掃庭穴,以禮相待,而不是講些不恰當的說話,令客人難堪。
但中國人也不示弱,在習近平主席訪美之日,發射新型運載火箭「長征一號」。並把四顆微型衞星,送入太空。而該火箭的基礎就是國產洲際導彈「東風二十一」的民用版。
當然,這些小動作並不是當前中美關係的主流。美國有求於中國,中國也有求於美國。正如習近平在訪美當中開頭的致詞所說的:「中美兩國攜手合作可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並表示他這一次是「為和平而來,為合作而來」。
美國人在會前總要炒熱所謂「網絡間諜」的問題。但這一次一開始並不熱衷於這個爭論。而是同意設立高級專家組及高級別團隊加以研究。
美國人還要就南海問題和人權問題挑起爭論,雖然各說各話,但並沒有因此變成高層會晤的焦點。
其實美國有求於中國的比中國有求於它的更多。中國有逾百億的美國債券,中美貿易是中國的順差更多。
中國並不要求享有世界或亞洲霸權。早在二○一三年,中美之間已經達成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的機制,並就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達致共識。這些都是落實中美兩國元首戰略決策的務實措施。
學生互訪 友好長存
實際上,近年中美兩國兩軍關係總體發展平穩。在重大戰略性的問題保持密切溝通。在兩國軍方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方面持續提升,達到「不衝突不對抗」的戰略目標。
總之,這一次的中美高層會晤,共識多於分歧,友好多於對質。兩個大國的和平交往氣氛,對世界和平進展有着重要貢獻。
中美友好,還寄望於下一代。習近平在訪美時,還參觀了一家塔科馬市林肯中學,這充分表現了兩國之間,寄望於世世代代的友好交往,寄望於下一代的青少年學生。
此次習主席訪問美國,還宣布在未來三年之中,兩國互派五萬名學生到對方學習。
中國留學美國的學生由來已久,應達百萬之數。美國青少年如能到中國學習留學,當更有助於兩國間的友好長存。
中美兩國的學生,合唱中國名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四十多年前,美國乒乓球青年球員訪華,達致兩國外交關係正常化的又一個新紀元。毛澤東曾說過,青年人是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的確如此。
習近平這次訪問美國,揭開了中美友好關係的新篇章。這不僅是中美兩國之間的好事,也是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係的新貢獻。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5年10月1日)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愛國等同拍拖結婚?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女士,日前接受香港《大公報》訪問。她說:不應要求年輕人第一天起就很愛國,培養國家認同有如拍拖結婚,應由認識對方開始,在全面深入了解後找到共同點(見9月22日大公報)。
羅范椒芬此言可謂語驚四座。不僅驚四座,簡直可以語驚香港以及全國。愛國等同拍拖結婚,的確是羅范女士的一大發明。
什麼是祖國?祖國就是先祖的國家。英文叫「motherland」。就是母親生長的地方。祖國是不可分離的,如果等同拍拖結婚,即是說拍拖一番之後,兩相不合,便可以「失拖」。就是結婚,也可以離婚的。人們對祖國怎麼可以如此兒戲,合則相結,不合就分離。這是哪門子的人民與祖國的關係?
歷代先賢,歌頌祖國的文學作品不知凡幾,唐宋元明朝的愛國詩人俯拾皆是。
一個人天生對祖國的眷戀
一個人生於斯,長於斯,生活習慣、語言文化、親戚朋友,都會形成人們對祖國的眷戀。當祖國受到外敵入侵時,都會奮起抗戰。最近全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許多先賢先烈為了捍衛祖國的民族獨立,與入侵的日寇作戰,從1931年9‧18開始,前赴後繼、艱苦卓絕,犧牲逾數千萬,為的就是保衛我們的祖國。南唐亡國之君李煜,都會念念不忘「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愛國是一種本能,是成長在祖國大地上的必然的條件反射。也是每個國民的天職。許多國家都是通過升國旗、唱國歌、學習國家的地理歷史、文學詩篇,使一個人在幼兒時期開始,就孕育着愛國情懷。
每個國家的獨特的歷史文化,以至於古蹟和歷史建築物,都能喚起人們的國家民族的自豪感。我遊歷過近70個國家,深深感受到他們的人民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明感到自豪。
表達「去中國化」的憂慮是必要的
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在港發表的言論,表示了對「去中國化」的憂慮,這是可以理解的。當前「去中國化」當然不是主流,但這個苗頭,在青年學生中浮現,加上我們的國民教育的確不到位,這個議論應引起有心人特別是教育界人士的注意。但如果說培養國家認同如同拍拖結婚,這種不倫不類的比喻,一是會淪為笑談,二是會淡化了愛國教育的嚴肅性。這決不是一個有社會地位的人應該說的話。
國民教育在一片爭議聲中無疾而終,教育局也未有什麼新的對策。當前,在學校中經常升國旗的學校是少數,進行國民教育的更是少數,我們與美國學校來比較,差距頗大。和西方國家以至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都有距離。如不急起直追,那離「去中國化」也不遠了。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5年9月30日)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一語激起千重浪 酸酸感嘆惹深思

周一本報「正論」:《聞道香江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頗有同感。其實我歷年所寫政治評論,每多指出回歸前,北京對香港回歸後的政治複雜性估計不足,對英國人的多年統治種下「禍根」估計不足,對「港英餘孽」的作用估計不足。甚且最高領導人認為就是換一面旗子,洗刷百年割地賠款的民族恥辱就已滿足了。
正是因為這種指導思想,當末代總督彭定康處心積慮、夙夜匪懈地作回歸後的種種部署之際,我們的駐港機構領導人卻在吟詩作對,真正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沒做好去殖民化
回歸前我們的粗疏大意也就罷了,但回歸後呢,仍然是無所作為。作為主管港澳工作的港澳辦主任,主持港澳工作多年,甚且升上政協副主席的高位,仍然把持港澳工作不放,耽誤了多少有利時機?他十多年來,從不對港澳工作發話,卻與某些港英餘孽眉來眼去,甚且涉及錢銀瓜葛,其中內情,就不得而知了。
近日前港澳辦副主任、現任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的陳佐洱前來香江,自稱有「酸酸的感嘆」,認為「香港在一些重要領域沒有處理好」,說一是沒有「去殖民化」,二是沒有阻止「去中國化」。
沒有做好去殖民化,就是沒有充分估計香港長期在英國人統治下的「毒素」的滲透性是多麼嚴重。那一套統治班子,除了換幾個頭兒之外,還是原封不動,還是那一套殖民地式的統治文化,還是那一套英式的價值觀。甚且,上頭下的命令,他們可以給你軟釘子;或者表面服從,實際抗拒。通俗點說,就是陽奉陰違。所以,政令不暢通,或者變了樣,並不是個別的事情。
至於沒有阻止「去中國化」,這與原來的統治班子的思想意識有關,也與從大學裏的知識分子到中小學教師的影響有關。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在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群中,牢不可破。「佔中」活動以大中學生帶頭,某些大學院校學棍策動,決不是偶然的。
加上外國勢力,特別是美國勢力,正在為圍堵中國發力。香港正好是一個針對中國的橋頭堡,又有這麼多可以利用的港英餘孽和崇尚西方意識形態的知識分子。「地利人和」,英美勢力不亦樂乎!
毒酵母隨時發酵
陳佐洱說,「去殖民化」,是應該把一些東西放在博物館,而不應讓它出來招搖過市,說得太簡單了。意識形態的東西,能簡單地放進博物館嗎?就是放進了,也會「殭屍復活」,「死而不僵」。
香港又不是一個封閉社會,與西方的往來頻繁,西方有甚麼骯髒的東西,很快便會傳到香港來。況且香港本身多年來積存的毒「酵母」,隨時都會發酵。正本清源的辦法,是要增強正面的東西。在教育領域,在青年工作領域,都要認真做好工作。
一語激起千重浪,陳佐洱的功勞,就是揭開這個爭論的蓋子,讓中央和港人認真探討香港社會意識形態上的問題,使這個「酸酸的感嘆」,變成刺激港人神經的「辣椒」。
「去殖民化」,過去認為換一面旗子,任命一個中國人行政長官就算基本完成了。現在才知道,「去殖民化」是一個長期的艱苦過程。回歸十八年,還沒有去殖民化,也許還需再一個十八年以至更長時間。
「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古人的這個辯證法,應該十分有用。古語又有說:「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旨哉斯言。今天,疾患俱在眼前,治港者不可不慎也!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5年9月24日)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報道新聞各取所需

電視訪問往往被記者斷章取義,各取所需。但這樣還好,如果把原意歪曲,譁眾取寵,陷被訪問者於不義,更「遺禍」無窮。
例如上次接受now的記者訪問,其問題如下:你認為梁振英下一屆的特首選舉能連任嗎?
答:不便評論。
你認為林鄭月娥司長和曾俊華司長兩人的表現如何?
答:兩個人的表現都不錯。
這兩個答案,是兩個不關連的問題,但記者和轉述者便有意把它連結在一起。報道說我認為梁振英不應連任,而林鄭月娥和曾俊華都是合適的接任人選。
這樣的報道,便使讀者認為,我反對梁振英連任,建議由林鄭或曾俊華接替。事實卻是我對梁振英是否連任,不便評論,也很難推測。
未來的人事變動,我又不是神機妙算的聖者,更沒有得到中央有關方面的內幕消息。而且我從來不主動去向高層人物打聽這種未來的人事變動。况且,就是中央高層,也未必當前就對兩年後的香港人事已作出決定。
言論自由不可濫用
香港有言論自由,胡亂猜測人事變動並不犯法,只要不涉及人身攻擊便可。但記者的猜測總喜歡找一些知名人士做旁證。有人願意做旁證,有他們的自由,我是不會對沒有證實的消息和人事變動作預測的。
政治上的問題和政局的重要人事變動,是很嚴肅的事情,怎可以變成「八卦新聞」?但報章卻很喜歡這些「政治八卦」,從娛樂新聞的八卦發展到政治事件的「八卦」。政治上的八卦莫過於人事預測了。過去中央肅貪反腐,從打蒼蠅到打小、中、大老虎,自然是打大老虎最為轟動。周永康這隻大老虎未「入籠」之前,京城傳說紛紛。在「兩會」期間,周案在未公布又即將公布之際,發言人呂新華一句「你懂的」,成為全國「瘋行一時」的潮語。這個暗示,開人事變動和打老虎的傳聞的先河。可是往後,再大的老虎「千呼萬喚」不出來。周永康以後,許多傳說並未成為事實,令不少愛好「八卦」新聞的人大為失望。
政治八卦新聞流行
政治八卦所以流行的原因,是我們中國社會嚴格的新聞管制,海外的新聞機構只能從內地社會上的小道消息或報章上字裏行間的某些詞語和評論加以猜測。這種「猜測學」流行已久,海外的判斷有準確的也有不準確的,外電更是天馬行空,不及香港的近距離觀察。外國記者有的欠缺人際關係,或不懂中文,判斷便隔了一層,不及香港記者的幹練和聰明。
俗語說,要「得風氣之先」,記者們當然希望得消息之先。如果能得一條獨家消息,自然喜不自勝,更可以傲視同儕,這是記者們拼搏的動力。中國強大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了,中美角力成為國際動態的重要信息,是香港記者關注的焦點。
寧缺毋濫成為罕有
別以為外國記者的新聞報道便是嚴肅的。他們的胡說八道有時比香港記者更甚。往前美國各大報刊不少常常發表「中國崩潰論」。一個毫無政治水平的黃毛小子可以被捧為著名刊物的封面人物,一些靠激進手法出位的人物被當為反共英雄。美國人為了反華需要,不惜把道聽塗說的新聞作大,實在令人浩嘆。
新聞報道應該以事實為準繩,不能證實的新聞,應該寧缺毋濫。因為競爭劇烈,網上新聞與報紙媒體競爭,報紙媒體彼此間的競爭,都使「寧缺毋濫」成為罕有。有的報紙對不實的已報道新聞還有刊登「更正」的勇氣,大多數更不當一回事。新聞道德江河日下,又是令人浩嘆。現在看新聞,只能靠自己的判斷了。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5年9月19日)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歐洲難民潮 美國應承擔

在電視上連日看到敍利亞和北非等國的難民湧向歐洲,不少人因而葬身海底。一個三歲的小難民伏屍土耳其沙灘的相片,更是牽動萬千人善良的心。我們這些經歷過抗日戰爭逃難的人,更加浮想聯翩,回憶起昔年民族苦難的歲月,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搞風搞雨 難民之源
俗語有云:「寧為和平犬,不作亂世民。」由於美國干預中東若干國家的內政,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因而乘機興起。「伊斯蘭國」攻城奪地、趁火打劫、亂殺無辜,結果導致中東戰亂不休,無辜人民被迫顛沛流離,淪為遠離家園的難民。這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情景,既使世界各地的人生出惻隱之心,也更加認識到和平之可貴。
對於湧入的難民,歐洲各國從人道主義出發,予以收留,但各國的取向有所不同。德國政府和人民最富同情心,去年已收留約二十萬的難民,今年預計將再收留八十萬。德國人深受二戰禍害,而且是對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希特拉政權反省和批判最徹底的國家。因此,德國舉國上下都對接收難民採取人道主義的態度。英國人則自私得多,接收難民的數字遠低於德、法以至瑞典等國家。
其實,美國人最應該接收更多難民。因為正是美國在中東、北非搞風搞雨,造成當地政局動盪不已,這是難民出逃之源。一如早年美國參與越南戰爭,造成大量越南船民逃港一樣。而美國當年卻是像擠牙膏一樣,僅僅接收少量難民,讓香港獨力承受難民湧至的壓力。
難民是戰爭的產物。沒有經歷戰禍,不知逃難的顛沛流離之苦。一九四四年,日本侵略軍作垂死掙扎,企圖打通粵漢鐵路,從已經淪陷的長沙和廣州兩路進軍。當年,我正在粵北與湖南毗鄰的坪石讀書,被迫以徒步為主的向東北粵逃難,歷盡艱辛,終於到達粵東北的梅縣,最後在梅縣迎接抗戰勝利。
九月三日,我在天安門廣場觀看閱兵儀式,的確感慨萬千。我們分享勝利喜悅的同時,也體會到勝利得來不易。今天,祖國不僅是治療好了戰亂的創傷,也建設得能夠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我們的強大,是為了捍衞世界和平,而不是為了稱王稱霸。
罪魁禍首 非美莫屬
歐洲難民潮成為國際頭條新聞,難民湧進歐洲則成為歐盟各國為「道義責任」發生爭議的根源。相比之下,美國因為遠離難民出走的路線,可以樂於「隔海觀火」,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二戰以後七十年的今天,雖然並沒有大戰,但由於美國屢次干涉他國內政,進兵阿富汗、伊拉克,又介入敍利亞的內戰,並在北非的埃及、突尼斯等地搞風搞雨,製造「顏色革命」,支一派、打一派。因此,論罪魁禍首,非美國莫屬。
如果政局安定,戰亂平息,誰願意千里跋涉、生死難卜地去當難民?正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造成難民潮的根源,在於美國的大國霸權主義。
今天歐洲難民潮既起,各個大國應該共商處理之道。從人道主義出發,近鄰的歐盟國家當然責無旁貸。但美國應該作為第二收容地,將歐盟收容的難民,有序地轉送美國。事實上,美國地大物博,又有經濟實力,理應承擔這個道義責任。
可惜,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卻認為,德國願多收難民,反而鼓勵難民進歐,並危言聳聽地說,難民陸續湧入,歐洲人會變成歐陸的少數民族。由此可見,歐洲難民問題已經帶有很大的爭議性和國際性,需要聯合國參與,認真加以解決。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5年9月17日)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記參加抗戰勝利 70周年閱兵大慶典

9月1日應邀赴京,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慶典。有的報紙只看公布的梁振英特首率領的300人的觀禮名單,看不到我的名字,就胡亂猜測並加評論,極盡挑撥離間的能事。殊不知北京方面邀請海外人士觀禮,何止特區政府的這一條渠道。而且人數遠不止300人。光是我應邀參加而住在北京飯店的,就有500人之多。
這些都是閒話。至於這一次閱兵盛典的意義,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 再一次表現出中國軍備的現代化和高科技化,顯示軍事實力。對美日聯手的圍堵和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是一個警告。
第二, 表現軍事實力的同時,又宣布裁軍30萬,這又向世界表明我國堅持與各國和平共處的決心。
第三, 說明我們的朋友仍是第三世界為主,雖然美日以及某些歐洲國家杯葛這次閱兵大典,但來的國家元首和首腦仍有25國之多。特別是亞洲我國鄰近地區的首腦都來了。韓國總統朴槿惠和緬甸總統登盛的出席,尤其引人注目。
第四, 授予抗戰勝利紀念章,國共老兵和支持抗戰友人都有份,包括國民黨老兵以及美國飛虎隊陳納德的夫人陳香梅、日本反戰老戰士以及一些抗戰老兵的後代。在下也獲得一枚。
抗戰是全民抗戰
馬英九在台灣也搞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慶祝。竟不忘在1949年已結束的「中華民國」。於是還要加上「暨民國104年軍人節慶祝活動」,也向抗日老兵發放抗戰勝利紀念章。
他提到誰領導抗戰,一定要爭個「中流砥柱」到底。實際上,我們就是全面抗戰,是全民族進行的反對日寇入侵的戰爭。在正面戰場,開頭是國民黨的軍隊為主,到了抗戰後期,應該說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建立根據地,牽制日軍主力,也打了幾個漂亮的戰役,包括平型關戰役。
否定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主戰場發揮的作用是不對的。同樣,否定共產黨軍隊在敵後建立的游擊根據地,令日軍疲於奔命也是不顧事實。
中國人如果團結一致,沒有「攘外必須安內」的錯誤政策,抗戰初期,我國不應輸得這麼慘。古語說:「兄弟鬩牆,必招外侮」,事實正是如此。到了今天,還要爭個誰主誰副,實在令人浩嘆。
威武之師 和平之師
習近平主席在閱兵式上強調「要以史為鑑,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又說,「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都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永遠不會把自身曾經經歷過的悲慘遭遇強加給其他民族」。
人們在閱兵場上看到的是威武之師、和平之師,並沒有什麼殺氣騰騰的感覺。連美日兩國也沒有什麼惡評。美國對中國的裁軍表態表示關注。日本主流傳媒對習近平講話沒有直接點名批評日本,似乎表示欣慰。日本有的傳媒全文刊登了習主席的講話。
遊人如鯽 消費便宜
閱兵過後,北京全市解除「戒嚴」,雖然天空下了微微雨,但不減市民和外來遊客的興致。遊人如鯽,各飯店和小吃店都充滿人群。我們吃厭了幾天國營賓館的呆板的自助餐,到外面的小吃店大快朶頤。我聯同陪同的兩位秘書一行3人,到前門西大街一家致美樓飯莊吃一頓晚飯。菜式不錯,只花128元。剛好是在公營賓館一個人一頓飯的價錢。在京住過北京飯店和全國人大賓館兩家公營酒店,設備和吃的都不怎樣,過去如此,今天也變化不大。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5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