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兩人合作體制 並非歷史傳統

最近習近平、李克強就任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大家就說形成了一個“習李體制”。意思是說一個黨的最高領導和另一位行政機關的最高負責人,互相配合,因而便是一個新時代的體制,一個新的開始。
同時,過去的胡錦濤和溫家寶,也被稱為“胡溫體制”。十年過去,他們是否配合得好,成為一個互補的體制,其實也未有定論,有待總結。
至於更早的江澤民和李鵬,卻甚少人稱之為江李體制。再往前推,也没有人稱胡耀邦和趙紫陽是胡趙體制。毛澤東與劉少奇,更没有所謂毛劉體制。劉少奇是毛澤東罷黜的,甚且置之於死地。毛澤東和林彪,一度稱之為親密戰友,一個“萬歲”,一個“永遠健康”。林被稱為毛的欽定的“接班人”,還不是明爭暗鬥,最後一個倉皇出逃,“折戟沉沙”,死於非命﹗
兩人體制 並不科學
所以這個所謂“體制”,並不是很科學的稱呼。以集體領導來說,最高權力機關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常委會。就是今天由七人組成的小組。至於黨總書記(兼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並不能說是超越七常委之上的兩人核心。
如果說個人領導,那便是集黨政軍權力於一身的習近平。他既是黨的最高領導總書記,又兼國家主席便是國家元首。再加上擔任中央軍委主席,是三軍統帥。他的權力份量,應該是在七常委之上,而非李克強可比。
至於没有公開名堂的黨國元老,可能仍有影響力和潛勢力,這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中國特色”。而且是各個歷史時期又各有不同的影響力。如毛澤東時代便是一個人的絶對權威,他是「一句頂一萬句」的。到了鄧小平時代,他也是很有權威,但卻有另一位元老陳雲和若干次級元老的制約。到了江澤民時代,雖然他革命歷史尚淺,但由於他的權術十分到家,以至於今仍有相當強大的影響力。當權十多年,退任後潛勢力也延續至今。
胡溫十年 仍待總結
胡錦濤是鄧小平隔代安排的接班人。鄧不願意讓江澤民指定接班人,他害怕他的改革開放政策受到挑戰,甚至揚棄,從1992年的南巡講話可見端倪。當年他健在時召開的中共中央“十四大”,他就指定年剛五十很年青的胡錦濤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其他六位常委都是六十開外望七之年。很明顯地就是準備讓胡錦濤接班。“十五大”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仍然是胡錦濤佔年齡優勢,五年後接班,已無懸念,於是終於迎來所謂“胡溫體制”的十年。
胡溫十年,仍待總結。表面來看,他們是穏紥穏打,不過不失。江澤民時代開篇不久,要勞鄧小平來個“南巡講話”,進行糾偏。胡溫蕭規曹隨,没有什麼大動作,也就没有什麼大成績。有人認為他們是保守有餘,進取不足,但中國的問題複雜得很,很難用三言兩語來加以評價的。
現在習李上台,全國人民寄以很大期望,原因是公眾對社會現實不滿意,對國家積累的矛盾太多而未能解決感到失望,於是寄希望於習李新政,這也是人情之常。
習李新政,開篇取易棄難,提出黨風八條,不算什麼大動作,就是反對形式主義和舖張浪費,這些是群眾容易看見而官場和權貴階層的抵制較小的。當然,如果來個勁的,會觸及高層權貴的根本利益,鬥爭便會激化。我們同意習、李體制的穏扎穏打,不打無把握的仗,一步一步來,不要心急,進步總會有的,人們寄以期望。

吳康民    電郵﹕hmng@puikiu.edu.hk

本文發表於明報(20134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