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佔中因由待剖析 強調內因是正途

即使這一次的「佔中」行動由於清場而宣告結束,但其深層次的矛盾遠未清除。過了一些時候,如果有甚麼風吹草動,或者涉及政治課題,類似的騷動必然捲土重來。
所謂「佔中」,實際上是「反共反中」,不滿中央政府,不滿共產黨執政。現在,香港的知識分子和青年人,大多只看到共產黨執政和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的缺點,而沒有看到(或者是視而不見)中共和中央執政的長處。
不滿國家 不滿現實
要建設一個全世界人口最多、但底子單薄的大國,有此成績,得來不易。當今中國無論在國際、政治、經濟都進入強國之列;內政上,中國發展高精尖科學技術,解決大部分貧困地區的溫飽,壯大中產階級,逐步把農村城鎮化。面對這些重大變化,有的人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被有偏見的傳媒誤導了。
香港的知識分子和青年人,既缺乏接受中國現代史的教育,也欠缺對中華民族苦難歷史的教育,更沒有正確樹立國家民族的觀念。國民教育和現代史教育的缺失,是造成青年知識分子無視國家成就、思想趨向偏激的原因之一。
其次,當前青年人的出路缺乏健康、順當的上進台階。五、六十年代,青年人畢業後,成績優異的都可以得到滿意的工作,進而成立家庭,買得起樓,進入小康行列。就是預科畢業生走進社會,也可以找到安定而不錯的工作。
現在,教育普及,大學畢業生已經不是天之驕子了,職業競爭非常激烈,至於買樓成家更不容易。正如馬時亨所說,他那個時代大學畢業後工作,一個月薪金可以買八呎樓,現在只能買得一呎。(其實,馬時亨先生低估了,目前的樓價與四十年前的樓價相比,是漲了數十倍而不是八倍。)樓價高漲,財團壟斷,貧富懸殊,青年人不滿現實,容易走入激進行列。
着重啟發 切忌打壓
我長年從事教育工作,深知青年人的思想感情,也懂得引導青年人向上之道。對青年學生的某些缺失,我們應力主啟發教育,切忌動輒責備處罰。當然,我已離開教育前線工作多年,或許對當前青年人的新思維、新作風並不了解,但我仍堅持,中國人有優良的道德傳統,既被稱為禮儀之邦,又崇尚「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士雖有學,而行為本」,何以今天變得如此粗鄙和無禮?
內地因有十年的「文革」浩劫,至今後遺症仍在各個領域中有所表現。但香港並無「文革」,為甚麼今天由某些激進的政客帶壞了頭,不少青年學生被他們牽着鼻子走?
今天,我仍然不願苛責在「佔中」行動中行為越軌的青年和青年學生。古語說:「教不嚴,師之惰。」青年人的偏激和反叛,應該多從教育和社會上找尋根源。
特區政府、各級教育機構以至社會,都應在「佔中」騷亂中吸取教訓。一切事物的發生和發展,內因起主導的作用,外因只是起推波助瀾的作用。檢討「佔中」騷亂,不要全推在外國勢力上。至於把少數偏激的青年人代表了香港全體的青年人,說有人移民是因為怕了香港的青年人,這話更是傷了廣大正派青年的心。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4年11月27日)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這個女人不簡單!

最近,美國參眾兩院中期選舉,奧巴馬領導的民主黨慘敗。美國媒體認為,這個結果令前國務卿、克林頓夫人希拉里,參選下屆總統的前途更為光明。
評論說,被認為最有潛力角逐下屆總統的她,在這次中期選舉中,比共和黨「贏」得更多。因為共和黨大勝,印證奧巴馬的低迷支持率,令希拉里成為民主黨陣營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原因是,共和黨重掌參眾兩院後,要花大量精力消除奧巴馬先前取得的成績,反而提供了希拉里爭取民主黨內部奧巴馬支持陣營的良機。過去一年,外界有關希拉里準備參選總統的報道和猜測鋪天蓋地,讓其他潛在參選者處於她的陰影之下。
與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白宮發生婚外情醜聞的見習生萊溫斯基,沉默多年後,最近亮相。事件當年轟動美國和世界,幾乎斷送克林頓的政治前途,也考驗克林頓和希拉里的婚姻關係。萊溫斯基十目所視,據她所說﹕「一夜之間,我由有私秘的個人變成公眾羞辱的對象。」當年她曾想自殺,她形容自己是網絡欺凌的最早受害者。
近日,她在費城的一個聚會上發表演說,盡訴心中情。接着,她頻頻接受訪問和出席公開活動,令輿論關注對希拉里2016年競選總統之路有無影響。
希拉里曾前後出版了兩本回憶錄。最新出版的一本《艱難的抉擇》(Hard Choices)還沒有看到,但11年前出版的《親歷歷史》(Living History)倒是通讀了。這一本,描寫了她的家世、參政的經過、與克林頓的戀愛與婚姻。特別是描寫了克林頓的婚外情醜聞面臨議會彈劾時的抉擇,顯出她的理智和情感的交戰,最後決定「致力挽救我們的婚姻」。
希拉里在近年的公開和半公開的場合,或明或暗地表明她將會競逐下一任的總統。以她的智慧和國務卿任上的閱歷,她的世界之旅與各國政要結成的友誼,除了年齡偏大之外,當今美國政壇上,似乎無人可與匹敵。如果她當選,又是打破了美國歷史上一項紀錄——第一位女總統。
從共和黨到民主黨
希拉里1947年10月26日出生在美國一個中產家庭,她讀中學時已經熱中政治。在高中時期競選學生會主席,雖然輸了,但還是被邀擔任組織部長。
1964年總統大選,她是支持共和黨人的。但在班上模擬候選人辯論時,卻要她扮演民主黨候選人詹森。她覺得受到侮辱並提出抗議,但老師卻說這是迫使她站在對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的機會。到了大學畢業時,她又改變了自己的立場,支持民主黨。
她在耶魯法學院就讀時,認識了剛從牛津大學畢業再進耶魯讀研究生的克林頓。開頭的克林頓留着長長的頭髮和鬍鬚,在希拉里的眼中,更像一個「維京海盜」。她寫道,克林頓經常回頭看她,於是她起身走到他的面前說﹕「如果你一直盯着我不放,我也會一直回瞪你,與其這樣,不如相互介紹一下。」就是這樣,他們就認識以至談起戀愛來了。
在耶魯法學院就讀時,他們事實上已經同居。1973年希拉里畢業,克林頓帶同她去歐洲旅行。直到1975年10月11日,他們才正式結婚。
成為對方的諍友
1992年克林頓競選總統成功,希拉里成了第一夫人。她寫道﹕「我們彼此分享抱負與成就、勝利和失敗,這並不會因為一次選舉而改變。結婚17年,我們成了對方最大的啦啦隊、最尖銳的批評者和最好的朋友。」
克林頓與白宮見習生萊溫斯基之間的緋聞,當時轟動全世界。由於克林頓的政績,美國人選擇原諒他,因而他不必鞠躬下台。但作為他的妻子希拉里,其個人自尊和自信,受到的打擊卻相當大。她在自述中有一專章描述她的內心世界的活動,寫得十分精彩。
請看希拉里的描述﹕「我簡直無法呼吸,只能大口吸氣。然後邊哭邊向他大吼﹕『你是什麼意思?你說什麼?你之前為什麼說謊?』」
克林頓是一味站在原地反覆地說﹕「對不起,太對不起了。」但希拉里仍然是「心碎而憤怒」。
但希拉里憤怒之後,還是馬上恢復了理性。她深知,如果把事情鬧大,並以離婚收場,對彼此的政治前途都十分不利。克林頓的總統位子可能不保。自己今後想在政壇向上爬也沒有可能了。這是一個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她不滿足只當了第一夫人,還有更上一層樓的意圖。於是她強忍了怒火,幫助克林頓起草為此事通過電視向公眾發表一個簡短的演說。
往後的事情大家知道,是她競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後來又當上奧巴馬總統的國務卿。從希拉里的傳記,可以看到她的內心的剖白,看到這個情感豐富但意志堅強的女性的心路歷程。
有評論說,奧巴馬是美國立國以來最糟糕的總統。是的,看他在世界上到處點火,但又進退失據,尾大不掉;在內政上也一籌莫展,乏善可言。靠一個「變」字(Change)上台,靠一張嘴的花言巧語,騙了美國人民8年,不變也得變了。
今後希拉里的仕途如何,有待揭曉。我們只能讚歎一句﹕這個女人不簡單!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4年11月22日)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官報空前評「佔中」所為何事

香港的「佔中」騷亂已經進行了五十多天。香港人似乎習慣了這種影響交通的騷亂,的士和小巴業則叫苦連天;但對局面得個「拖」字,也無可奈何。
「佔領區」的生意受到打擊,甚且中信的辦公大樓進出非常麻煩,當事者也只能徒呼荷荷。先前估計北京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閉幕之後,警方將會採取行動,但仍不見動靜。內裏乾坤,令人摸不着頭腦(編按:十八日早上已清場,中信大廈對開行車線已通車)。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第一大報《人民日報》,至今差不多天天報道香港騷亂的消息,並不時加上「本報評論員」和記者的評論。這些評論和新聞大多放在第一版,一些日子則放在第四版,其重視程度,前所未有。
十月一日是中共建國六十五周年,該報的版面頗為珍貴。但卻在頭版刊出「本報評論員」的文章,題為「珍惜良好發展局面,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第二天發表內地多位專家學者的評論:「佔中已不是行使正常的表達自由」。第三天再度發表本報評論員的文章:「堅決維護香港的法治」。第五天既有評論又有新聞,第六天還有「人民論壇」,署名文章的題目是:「佔中是在開民主的倒車」。對香港發生的事件,連續經月地報道和評論,在《人民日報》這份全國最重要的報紙,有國際影響的大報中,可謂空前。
關注局勢 前所未有
大家知道《人民日報》是中國的第一大報,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喉舌。它雖然不是零售報紙,更不是小報,銷數達幾百萬份,是全國各級機關及事業單位必定訂閱的報紙,也是世界各國政府新聞處或圖書館必訂的報紙,其影響力可想而知。
從《人民日報》的報道,可以肯定中央對香港局勢發展的重視。相信香港「佔中」騷亂的發展,每天必然會由涉港工作機構以及特區政府向中央通報。
而這類內部消息,又肯定會到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手中。從該報的評論中,我們可以得悉,中央對這場騷亂的定性是:
一、所謂「佔中」,就是以非法手段追求違反《基本法》的政治目的;二、 香港是法治社會,任何人都不能無視法律;警方的執法行為(包括施放催淚彈),是必要的、合理的、適度的,無可指摘;三、香港一些人的政治目的,根本不是要所謂「真普選」,而是向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挑戰;四、少數人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侵犯社會大眾的公共利益,是對民主原則的踐踏;五、「佔中」者羅織罪名、編造謠言,企圖把中央信任的行政長官逼下台。
夠了,《人民日報》的這些論點,明確表明中央堅持維護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堅決支持梁振英繼續執政。「佔中」分子及其幕後的指揮者妄圖要推翻這些基本原則,注定會在這場鬥爭中失敗。
安定團結 並非易事
「佔中」三子已經退居幕後,並且已經「復課」。
學生們呢,仍然被一些激進分子挾持。但反「佔中」的聲勢愈來愈大,激進分子愈來愈孤立,他們也許已在找尋一個口實而撤退,不然,就只能接受警方以武力清場。
這場佔中鬧劇,肯定在短期內結束,但引起騷亂的社會內部矛盾並未完全清除。因為社會撕裂,某些權貴集團又在建制派和反對派之間兩邊押寶。在香港要談安定團結並非易事。
貧富懸殊,上樓不易,青年人對出路和前途感覺渺茫,這是容易煽起騷亂的原因。一波未息,另一波可能又在醞釀着。且看中央和本港的有心人如何消除這些深層次矛盾。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4年11月20日)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千秋功罪 應加評說

一位出身根正苗紅、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留學法國、後在外交部工作、並曾近距離接觸鄧小平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元老的人,最近寫了一篇長文,對鄧小平作出全面評論。其文論點中肯,有褒有貶,堪稱是一篇了解鄧小平的有分量的著作。
政策缺陷 招致腐敗
這個人叫楊榮甲,其父楊士傑是原中共中央組織部的老幹部。在當年講究出身的年代,他因此才能在文革後從幹校回京不久,接觸到華國鋒、胡耀邦、鄧小平等大人物。
楊榮甲說,鄧小平曾說過一句話:「沒有人反對的人是沒有出息的人。」這話給他一個深刻印象,使他從跟隨大夥「批鄧」變成「擁鄧」。
但是,後來鄧小平復出,不久便把華國鋒打倒了,他認為這事不公平,應該肯定華國鋒在打倒「四人幫」和幫助鄧小平復出的貢獻。楊榮甲寫道:「罷黜華國鋒凸顯鄧心胸狹窄、獨攬大權的獨裁傾向。」沒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胸懷」。
其次,鄧罷黜胡耀邦也是不得人心的。楊榮甲指出:「胡以大無畏的精神解決自文革以來的中共的思想理論及組織路線等問題,是後來改革開放中興時期的真正操盤手。」況且,胡耀邦入主中央組織部以後,立即雷厲風行,大刀闊斧地開始平反冤假錯案,解放了大量幹部。很可惜,一些解放的老幹部,反過頭來共同把胡耀邦拉下來。
作者把胡耀邦和鄧小平加以對比。他認為,胡耀邦是一位心中牽掛着國家和人民、不謀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偉人,並且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前進的偉人。相反,鄧小平卻是憑經驗處事。他批評鄧不大讀書,對經濟、對當時整個世界的了解遠遠不足。他說,鄧對發展經濟的名言是「摸着石頭過河」、「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對此,他問道:為甚麼管理國家幾十年,還摸不清腳下的石頭?能賺到錢就是英雄,「這是既無法制觀念,也沒有道德標準的價值觀」;「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沒有權力制約、嚴格法規的情況下,卻是導致「權力腐敗,貧富懸殊,道德淪喪,社會潰爛的重要原因」。
世界大勢 認知不足
此外,對鄧小平主政時期的外交政策,作者也有不少批評。作者反對鄧小平發動的「對越自衞反擊戰」,認為當年紅色高棉濫殺百姓,越軍在很大程度上倒成了柬埔寨人民的「解放軍」,「這一仗打下來,又是得不償失」。又說,「如對南海、東海爭議上公開說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太早亮出自己的底牌,結果讓我國處於被動。他認為,由於鄧小平對世界大勢的認知不足,使中國喪失了很多本屬於自己的利益。
對於毛澤東、鄧小平這兩位偉人進行分析批評,在內地是被列為禁區的。對於毛澤東,除了中央有過一個「功大於過」的決議外,一向都沒有人公開加以評論。至於鄧小平,由於他對「改革開放」有很大功勞,更沒有人敢於對他批評半句。當今,對毛澤東的歌頌又多起來了,甚且對他的文藝問題的講話,本來其片面性的論點明顯,現在又加以全面肯定。
我曾經寫過一兩篇評價毛澤東、鄧小平的短文(見拙著《虎說打虎》一書,二○一四年初出版),但只能是輕輕掠過,欲說還止。一方面是資料不足,更沒有像這位楊榮甲先生這樣的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也沒有他這樣的功力。但千秋功罪,有待後人評說,任何偉大人物,都應如此。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4年11月13日)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論香港的外國勢力

香港自開埠以來,就有外國勢力盤踞。英國佔領香港,就是最大的外國勢力。它要保護輸進鴉片的重大利潤,不惜發動鴉片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給英國的港島,以及往後「租借」新界。到了八國聯軍,衰弱的清廷進一步被迫引進眾多外國勢力盤踞。甚至在大城市還出現沒有殖民地之名、而有殖民地之實的「租界」。
香港在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又處於地大物博的中國邊緣。各發達的西方國家,來此經商,並由此進入中國大陸,都賺個盆滿缽滿。
二戰以後,美國取代英國興起,更視香港是一個前哨站,是進入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基地。自此,美國勢力逐漸膨脹,英國衰落,美國世界霸權建立。香港的美國總領事館以及轄下的美國新聞處,加上明的暗的各種名義的機構,無孔不入於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陣地,使英國影響力瞠乎其後。
美國勢力獨佔鰲頭
21世紀中國崛起,經濟上超過日本,而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佬逐漸把注意力東移,聲稱重新進入亞太地區。把圍堵中國作為其戰略部署的第一要素,而且明的暗的都針對中國。奧巴馬總統上台後尤甚。既扶植日本右翼勢力甚且軍國主義抬頭,又利用小嘍囉如菲律賓,越南等對中國騷擾。至此,美國勢力在香港的活動,便成為北京從國家安全角度注視的焦點。也使香港在每一次政治動盪之中,各方都十分注意美國的動向。
美國人有錢,有大量的對外滲透活動的所謂「民間機構」和充足的「基金」,有無孔不入的特務情報機構和人員,有大量留美歸來而具有美式頭腦和價值觀的所謂「學人」。更在經濟、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掌握大量機構,在香港回歸以前,美國勢力已與英國統治並駕齊驅。回歸以後,英國勢力衰退,美國勢力獨佔鰲頭。於是,講起外國勢力影響,總是指向美國。
英國潛勢力不可低估
回歸17年,英國雖已退出香港,但俗話說,「爛船還有三斤釘」,其潛勢力不可低估。
第一,行政權名義上已歸中國,但基本上還是一個老班子,老規矩、老法規、老思維。既然50年不變,誰也不好說要破舊立新。過去港英時期是港督會同行政局專政,港督有最後決定權。况且,行政局成員都是英資財團大佬和個別高等華人買辦。除一些政治敏感問題,涉及中英關係的必須請示英廷外,它基本上實行的是港督獨裁政治。言出必行,不允許有反對聲音。
第二,香港名義上回歸中國,但實際上若干部門並未回歸。英國勢力盤根錯節,特別是司法部門和法律學者,大部分人執行的是英國式的那一套。
第三, 英國人培養的人才,大部分還是愛國的,願意為香港的繁榮安定作出貢獻。
但仍然有一部分,我稱之為「港英餘孽」。「人在漢而心在曹」。像陳方安生之流,受末代總督彭定康的賞識和提拔,常懷報「英」之恩。在回歸以後,在關鍵時刻,屢次出頭搞局。並到英美兩國「告御狀」,甘為英美勢力鷹犬,這是眾人共知的事。
另一些人,在回歸前是有辮子抓在港英的手上,不得不聽從英國的指示。英國是最老牌最有豐富統治殖民地經驗的帝國。它在港的統治,最善於利用抓一些為其所用的幹部或頭面人物的辮子。比如經商者,每每利用稅務方面或其他觸犯法紀的細節,備而不用。如敢走親中親共路線,則亮出底牌,加以警告,促你就範。又如私生活不檢點者,它自能取得證據,勒住你的脖子,讓你動彈不得。這種種陰謀詭計,屢見不鮮。
此外策反工作也做得十分到家。過去香港新華社的官員以至秘書長要職的官員,都被策反,可見英國特務工作的厲害。
肯定有外國勢力滲入
今天英國勢力雖然式微,但和財大氣粗的美國勢力結合起來,在香港這個圍堵中國的重要基地,其能量不可低估。外國勢力的活動,可說是中國一個最重要的心腹之患。
這一次「佔領中環」的群眾騷亂,鬧得如此之長和如此之大,肯定有外國勢力滲入,這是不言可喻的。有的證據已經十分明顯,如搞手們的活動經費,有已被揭露由代理人肥佬黎交出的數千萬元,以及給「佔中三子」來歷不明的數百萬經費,都可說明是外國勢力干預的罪證。
至於外國傳媒特別是美國傳媒大肆宣傳香港的「佔中騷亂」,一些青年學生搞手被放在著名新聞雜誌的封面。英國過氣港督彭定康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英國以至到議會中大放厥詞,這還不是有心干預香港事務的證據嗎?
美英也要「充分利用」
美國和英國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香港這個前哨站,作為觀察和圍堵中國的基地。干擾是經常要做的,但也不可能把事情做絕了,反而有害於他們對香港的戰略部署。
解放後回歸前,北京當局在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主持的對香港政策,有「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之句。現在反過來,這兩句話,應該適應於美國人的對港政策了。美國人雖然鹵莽,但老奸巨滑的英國人也會勸勸它的盟友,「少安毋躁」。逞一時之勇,於事無補。中國今天正像旭日高陞,蒸蒸日上。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它危機四伏,一如某些被美國「顏色革命」弄垮的政權一樣。如果要在中國眼眉底下的「香港」鬧什麼顏色革命,垮台的是香港的某些反對派和它幕後的英美勢力。
奧巴馬在國內近日的中期選舉中和烏克蘭內戰以及回教激進勢力的恐怖活動中搞得焦頭爛額,面對強大的中國,它還能在香港搞一場什麼「顏色革命」的大動作嗎?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4年11月12日)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學點古典文學 避免語言無味

早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學校時說,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
今年,上海版小學教材以減輕學生負擔為理由,刪掉了多篇古詩。更早的時候,許多編輯中小學課本的編輯者,均胡亂刪掉一些經典的古典詩文,甚至禍及於五四以來的現代文學,連魯迅、茅盾、巴金等的名作也被刪掉。好了,習大人說話了,也許可以抑制這一股厚今薄古的教科書編者,為歷史上的名篇討回公道。
歷史散文名篇、唐宋詩詞以至著名的古典文學如《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等,都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沒有一定的古典文學根底,根本寫不出有文采的文字。
現在有些大中學生寫起作文來,乾巴巴的,像上海灘頭的「癟三」(小流氓的意思)。這個情況,就如同毛澤東批評「黨八股」時所說:「語言無味。」毛澤東說過,「如果一篇文章,一個演說,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詞」,「沒有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這豈不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麼」?
我們這一輩人,草擬一個公文,或者寫一封短札,都會用上淺顯的文言文,絕不會寫出「的、呢、麼、啦」等等的白話文。寫文章用白話文,擬公文或短札用文言文,這是習慣。就是寫白話文,也喜歡加上一些文言的成語和短句,這是為了讓文字增加文采和文化底蘊的要素。
不讀範文 非常可惜
習近平不久前訪問南韓,對這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國家,他在致詞時便引用中國的古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意思是說,兩國關係,應該看得更深遠一些;共同繁榮,同舟共濟,攜手前進,對兩國都有利。說起來,歷代的中國領導人,特別是周恩來和陳毅,出席對外活動時,都喜歡引用中國的古話和古詩。
現在,香港學生的中國語文水平低下,實在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語文水平低下,連一篇簡短的白話文都寫得不明不白,如何能引經據典,寫出文采風流的文字?
其實,中學生不學範文,實在是很可惜的事。經典的文言文、五四時期以來一些名家的散文,是應該一讀再讀,甚且加以背誦的不朽名作。我不知道英國中學生是不是要背誦莎士比亞名著?法國學生是不是要背誦左拉的作品?希臘學生有沒有背誦荷馬的史詩?
一個國家人民的文化底蘊,就要看看他們人民、特別是學生們是否能善待自己的文化傳統?學生們是否熱中於學習自己的國學?
學點文言文,對中學生來說,是完全有必要的,否則就啃不了國學中的許多名著。走進社會工作中的青年,更需要學習文言文,啃點國學。因為古代論文學說,更多的是談及為人之要、處事之道、治理之策。當然,我們不應囫圇吞棗,硬學照搬,而應是批判地吸收,融會地應用。況且以古鑑今,古為今用,總是當代哲人屢屢教導的為政之道。
重視語文 教改要旨
學好中國語文,多看國學範文,首先要重視語文,學懂閱讀文言文,這是當前香港教育要改革的要旨。
有的人在會議中致詞,只會說開頭的一句:「大家好。」之後的便是秘書撰好的套話。聽多了,你們會不會覺得真的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嗎?
最近,香港有一位著名的文學教授說,她的孫子因為害怕在香港學中文,提早走去英國讀寄宿中學。有家學淵源者的家人尚且如此,夫復何言!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4年11月6日)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探討「佔中」騷亂的深層次原因

所謂「佔中」行動已經搞了整整一個月,現在騷亂群眾和警察仍在對峙之中,是剖析這場運動的深層次原因的時候了。
運動的起因是要求「真普選」,要求人大撤回8.31的「普選」方式的決定,甚至還曾叫嚷要求梁振英下台。開頭參加者是不少青年大中學學生,後來許多社會青年也參加了。魚龍混雜,領導權從「佔中」三子轉移到「學聯」和大專院校學生組織之中。幕後勢力也十分複雜,美英勢力當然加以插手,台前幕後在現場指揮和幕後經濟支持的有《蘋果日報》的老闆肥佬黎,甚至「台獨」分子遠自海峽彼岸也來插上一手。可以說,背景複雜,搞手複雜,起因也十分複雜。
中港之間民心的距離
香港回歸17年,開頭幾年,大家在觀察「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實踐是否成功。中央也堅持不介入香港事務的承諾,當年許多內地幹部,都慨嘆回歸後要申請去香港比回歸前還難。中央堅持「井水不犯河水」,倒是有幾年相安無事。
近年中國經濟崛起,不少人先富起來,來港投資、購樓、買金銀珠寶的,大多是財大氣粗之輩。加上改革開放以後,內地的道德文明教育遠遠趕不上,文革遺毒遠未肅清。民主法治並未隨經濟起飛而逐步確立,侵犯人權的事例接踵而來,貪污腐化比前更為嚴重。個別打壓異見人士和逼害上訪者更由本港傳媒加以渲染。原在過去大陸「左傾」政治運動和大饑荒中逃港者和他們的後代,在香港居民中佔近半數。這種種深層次原因和社會基礎,造成香港居民對祖國的某些離心傾向。
生活摩擦抵消經濟得益
更為要害的是,香港輿論工具和教育機構並不掌握在愛國愛港人士手上。有影響力的報章,政府的香港電台以及其他傳媒工具,經常散佈都是內地的負面消息。辦學團體和大部分受訓教師、大學教職員工,不少都帶有一定的反共色彩。17年來並沒有太多的改變。
祖國對香港輸送經濟利益,得益的不少是壟斷大財團。自由行有大量內地遊客來港,當然有部分中小商業者得益。但一般市民卻只見阻塞交通,妨礙正常購物,部分短缺商品如奶粉等被搶購一空,雙非人士來港產子佔據了產房牀位,個別人士的不文明行為被渲染……。凡此種種,公眾得到的都是負面消息。
實際上,來港內地遊客與港人的生活上的某些摩擦,被渲染而抵消了他們來港使香港經濟得益。
百多年的港英統治,所形成的西方價值觀念十分牢固。加上解放後65年中港兩地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民主法治的觀念不同並沒有因為兩地融和而消除,反而某些深層次的矛盾逐漸積累而在今天來個總的爆發。
兩地矛盾的總爆發
應該說,這一次的「佔中」騷亂,能夠持續如此之久,並非只為爭取「真普選」的鬥爭,而是回歸以來中港兩地新舊矛盾的集中表現。也許你到現場問問那些參加騷亂的人,問問他們為什麼參加佔領行動,恐怕十個有七八個未必答得上關於政改的具體爭論和所謂「真普選」的真諦。
當然有些是湊熱鬧來的,但是不滿現實、不滿當局而走上街頭的更多。相反,對具體的政改方案,要對中央施行壓力的目標反而模糊了。
要解決這場騷亂,武力清場只能是治標的行動。如果不解決深層次的矛盾,解決中港兩地交往中的若干具體問題,加強香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教育工作,努力引導公允的輿論,恐怕這類騷亂七八個月後又會來一次。民心不穩干擾特區有效施政,更使別有用心的外國勢力有機可乘,本地反共反中的勢力和政客可以進一步興風作浪。
清除亂源,有待特區政府強有力施政。急公眾之所急,辦幾件港人叫好的實事,清除拖後腿的「港英餘孽」,統一思想,勵精圖治。古語云,「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經此騷亂,應知難在何處。「撥亂世而反之正」,這場騷亂,遲早要來,矛盾暴露了,亂極必治,也許壞事會變成好事的。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4年11月5日)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田北俊被迅速、果斷、高調除名的啟示

中央迅速、果斷、高調地撤銷田北俊的全國政協委員的資格,說明北京當局對香港當前政治形勢造成的騷亂即將採取果斷措施,也說明當局對「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的憂慮。
田北俊在香港局勢嚴峻的時刻,從「背後插上一刀」,這不是第一次。2003年香港討論《基本法》第23條的本地立法,在爭持不下的局面下,田北俊突然宣布反對23條立法,並辭去行政會議成員職務。他的黨友李鵬飛,站得更前,在參加立法會外群眾集會中宣布自己也是民主派,並恐嚇說,強行通過23條立法,將出現「血洗中環」的局面。言論和行動昭昭在目,雖然事隔11年,人們應該記憶猶新。
就是在那一年,中央並未對田北俊採取警誡措施,還繼續讓他擔任全國政協委員至今,可見北京當局已做到仁至義盡。
今天田北俊再次與中央唱反調,在「佔中」騷亂遠未結束之際,拾起激進反對派要求梁振英下台的口號,公開向中央叫板,其用心何在,頗為耐人尋味。
不讓衝擊APEC會議
田北俊的話聲剛落,全國政協就準備好撤銷他委員的議案,並在數日後的政協常委會上以絕對多數票通過,此事肯定通過最高當局認可。其果斷作風,遠勝前任。其行動的迅速,可謂空前。其高調處理,令人刮目相看。
亞太經合組織(APEC)即將在北京舉行。這個原本應在香港舉行的國際會議,早前因中央估計香港可能有政治動盪,及時果斷地改在北京舉行。事實證明這是個有遠見的改變,因為屆時將有世界大國包括美國奧巴馬等領袖前來參加。如果治安不能保證,將有失國家體面。當前特區政府遲遲不採取清場措施,也許正是恐怕清場引起暴力衝突。如果國際傳媒不懷好意,加以渲染,必然衝擊這個國際會議的新聞焦點。這不是特區政府軟弱無力,而是從全國大局出發的一個策略。
正好在這個關鍵時刻,田北俊出來「攪局」。相信北京當局相當惱怒,認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才有這個空前的、迅速的、果斷地、高調地除名的做法。
愛國愛港的基本要求
香港的政界人士有樣板了。什麼叫做愛國愛港?愛國,就是應在國家的大局問題上與中央保持一致;愛港,就是不要在香港政治局勢動盪之際,跟着反對派的屁股後面叫板。這只是消極的要求,是最低限度的要求。遑論應該為國家、香港的繁榮穩定作出貢獻了。每個人特別是政界人士,應該撫心自問,這個最低的要求,自己做到嗎?
在上世紀全面抗日戰爭的前夕,國民黨和共產黨仍然兵戎相見,蔣介石剿共仍然不遺餘力。但形勢比人還強,全民的抗日呼聲迫使國共合作,終於經過8年抗戰,取得最後勝利。歷史經驗證明,合則共享勝利成果,分則兩敗俱傷。
現在香港的各黨各派,並沒有你死我活的矛盾,只為政改的步驟和方式有所爭論而已。為什麼要以犧牲「香港是我家」的繁榮安定作為代價?要以犧牲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營商環境作為代價?
香港治安法治受到挑戰
香港的安定、法治正在受到嚴重挑戰,營商環境排名再跌。作為有責任感的政界人士,應該以解決糾紛為己任,而不是為混亂的局勢添加柴火。
全國政協中有逾百的香港成員。當上全國政協委員,既要為國家的建設獻謀獻策,也要為內地與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藝發展和聯繫作出貢獻。絕不應該為此幫倒忙,更不應該為兩地關係添煩添亂。
田北俊辯稱他說混話的時候,忘記自己的政協委員的身分,並說他沒有這個身分以後,便可以「暢所欲言」。好吧,他既然要繼續說混話,便不應再在愛國愛港的陣營裏胡混吧。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4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