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開埠以來,就有外國勢力盤踞。英國佔領香港,就是最大的外國勢力。它要保護輸進鴉片的重大利潤,不惜發動鴉片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給英國的港島,以及往後「租借」新界。到了八國聯軍,衰弱的清廷進一步被迫引進眾多外國勢力盤踞。甚至在大城市還出現沒有殖民地之名、而有殖民地之實的「租界」。
香港在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又處於地大物博的中國邊緣。各發達的西方國家,來此經商,並由此進入中國大陸,都賺個盆滿缽滿。
二戰以後,美國取代英國興起,更視香港是一個前哨站,是進入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基地。自此,美國勢力逐漸膨脹,英國衰落,美國世界霸權建立。香港的美國總領事館以及轄下的美國新聞處,加上明的暗的各種名義的機構,無孔不入於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陣地,使英國影響力瞠乎其後。
美國勢力獨佔鰲頭
21世紀中國崛起,經濟上超過日本,而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佬逐漸把注意力東移,聲稱重新進入亞太地區。把圍堵中國作為其戰略部署的第一要素,而且明的暗的都針對中國。奧巴馬總統上台後尤甚。既扶植日本右翼勢力甚且軍國主義抬頭,又利用小嘍囉如菲律賓,越南等對中國騷擾。至此,美國勢力在香港的活動,便成為北京從國家安全角度注視的焦點。也使香港在每一次政治動盪之中,各方都十分注意美國的動向。
美國人有錢,有大量的對外滲透活動的所謂「民間機構」和充足的「基金」,有無孔不入的特務情報機構和人員,有大量留美歸來而具有美式頭腦和價值觀的所謂「學人」。更在經濟、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掌握大量機構,在香港回歸以前,美國勢力已與英國統治並駕齊驅。回歸以後,英國勢力衰退,美國勢力獨佔鰲頭。於是,講起外國勢力影響,總是指向美國。
英國潛勢力不可低估
回歸17年,英國雖已退出香港,但俗話說,「爛船還有三斤釘」,其潛勢力不可低估。
第一,行政權名義上已歸中國,但基本上還是一個老班子,老規矩、老法規、老思維。既然50年不變,誰也不好說要破舊立新。過去港英時期是港督會同行政局專政,港督有最後決定權。况且,行政局成員都是英資財團大佬和個別高等華人買辦。除一些政治敏感問題,涉及中英關係的必須請示英廷外,它基本上實行的是港督獨裁政治。言出必行,不允許有反對聲音。
第二,香港名義上回歸中國,但實際上若干部門並未回歸。英國勢力盤根錯節,特別是司法部門和法律學者,大部分人執行的是英國式的那一套。
第三, 英國人培養的人才,大部分還是愛國的,願意為香港的繁榮安定作出貢獻。
但仍然有一部分,我稱之為「港英餘孽」。「人在漢而心在曹」。像陳方安生之流,受末代總督彭定康的賞識和提拔,常懷報「英」之恩。在回歸以後,在關鍵時刻,屢次出頭搞局。並到英美兩國「告御狀」,甘為英美勢力鷹犬,這是眾人共知的事。
另一些人,在回歸前是有辮子抓在港英的手上,不得不聽從英國的指示。英國是最老牌最有豐富統治殖民地經驗的帝國。它在港的統治,最善於利用抓一些為其所用的幹部或頭面人物的辮子。比如經商者,每每利用稅務方面或其他觸犯法紀的細節,備而不用。如敢走親中親共路線,則亮出底牌,加以警告,促你就範。又如私生活不檢點者,它自能取得證據,勒住你的脖子,讓你動彈不得。這種種陰謀詭計,屢見不鮮。
此外策反工作也做得十分到家。過去香港新華社的官員以至秘書長要職的官員,都被策反,可見英國特務工作的厲害。
肯定有外國勢力滲入
今天英國勢力雖然式微,但和財大氣粗的美國勢力結合起來,在香港這個圍堵中國的重要基地,其能量不可低估。外國勢力的活動,可說是中國一個最重要的心腹之患。
這一次「佔領中環」的群眾騷亂,鬧得如此之長和如此之大,肯定有外國勢力滲入,這是不言可喻的。有的證據已經十分明顯,如搞手們的活動經費,有已被揭露由代理人肥佬黎交出的數千萬元,以及給「佔中三子」來歷不明的數百萬經費,都可說明是外國勢力干預的罪證。
至於外國傳媒特別是美國傳媒大肆宣傳香港的「佔中騷亂」,一些青年學生搞手被放在著名新聞雜誌的封面。英國過氣港督彭定康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英國以至到議會中大放厥詞,這還不是有心干預香港事務的證據嗎?
美英也要「充分利用」
美國和英國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香港這個前哨站,作為觀察和圍堵中國的基地。干擾是經常要做的,但也不可能把事情做絕了,反而有害於他們對香港的戰略部署。
解放後回歸前,北京當局在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主持的對香港政策,有「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之句。現在反過來,這兩句話,應該適應於美國人的對港政策了。美國人雖然鹵莽,但老奸巨滑的英國人也會勸勸它的盟友,「少安毋躁」。逞一時之勇,於事無補。中國今天正像旭日高陞,蒸蒸日上。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它危機四伏,一如某些被美國「顏色革命」弄垮的政權一樣。如果要在中國眼眉底下的「香港」鬧什麼顏色革命,垮台的是香港的某些反對派和它幕後的英美勢力。
奧巴馬在國內近日的中期選舉中和烏克蘭內戰以及回教激進勢力的恐怖活動中搞得焦頭爛額,面對強大的中國,它還能在香港搞一場什麼「顏色革命」的大動作嗎?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4年11月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