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江西省鄱陽湖正面臨乾涸的危機。在最近的枯水期,鄱陽湖的大片湖區變成大草原,大湖區變成小河溝。此外,去年十月下旬,鄱陽湖已經進入了十二米的枯水位,提早了二十四天;八年前更創下枯水期長達二百六十天的紀錄。對此,專家們指出,這是三峽工程建成之後,對鄱陽湖造成的嚴重生態災難。
這則令人難過的新聞,使我回憶起,我在一九九二年參加全國人大第七屆第五次會議上,爭論三峽工程是否上馬的情景。
當年,中央提請大會通過的三峽工程上馬議案,是早有準備的。主張上馬的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副總理鄒家華、水利專家錢正英,都作了充分說明。在早前的論證會議上,有的反對派,即反對三峽工程上馬的人,都不讓參加。有份參加的,但最後沒有在論證書上簽名的,也有十幾位專家。
在那一次大會上,我們已經感覺到當局上馬的決心非常堅決,但大會的氣氛仍然十分緊張,令會場內外都議論紛紛。然而,在我們這些港澳代表之中,沒有一個是水利專家,甚且連學土木工程的人也沒有,當然討論不出個所以然來。
科學論證 不如領導
投票的結果是,贊成上馬的,有一千七百六十七票,剛剛過了三分之二;反對的則有一百七十七票;棄權的六百六十四票,我也是投了棄權票的。
後來,我讀了水利專家李銳的幾篇文章,覺得他的論點頗有道理。李銳引經據典,說明三峽工程上馬的危險性。以往,李銳曾經說服了毛澤東,使三峽工程暫緩上馬。在爭議之中,毛澤東很欣賞李銳的才華,更把他調到身邊,當了一名兼職秘書。
毛澤東與周恩來當政時,三峽工程被擱下來,亦因為張愛萍將軍說過一句話:「不能建造一個戰爭的目標。」把毛澤東給說服了。
毛周之後,鄧小平上位,張愛萍再和他談過三峽上馬的問題,鄧小平卻批評他:「你的膽子太小。」
事實上,中國的事情,往往就是一切都要由領導人拍板定案。過去,社會上有一句順口溜:「法律不如政策,政策不如領導人的講話。」現在,這種風氣禍延至科學論證,變成科學論證也不如領導人的講話。
三峽工程的上馬與否,跌跌撞撞,各有反對者和支持者。中央元老陳雲、姚依林是反對的,反觀王任重、李先念、張體學是贊成的。無論如何,最後還是鄧小平說了算。
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河流,全長六千三百公里,流域面積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百分之十九,生活着全國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歷史上,該區洪澇災害最為嚴重。上世紀三十年代發生兩次大洪水,分別淹地四千六百多萬畝和二千二百多萬畝,淹死人口分別約十四、五萬人。解放後,一九五四年的大洪水,雖經大力防守搶救,仍淹地四千七百五十多萬畝,死亡人數三萬三千餘人。所以,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問題,是歷史上往往為人議論的課題,三峽工程因而也討論了許多年。
針無兩利 種新禍根
可惜,針無兩頭利,三峽工程既已建成,卻種下了新的禍根。今日長江下游的乾涸危機,只是其中之一。至於生態環境改變,致使多種動植物,特別是魚群,難以存活。山坡變動則可能產生滑坡。地震或戰爭的風險更加不用說了,那可能造成比水災更大的災難。
今天鄱陽湖的乾涸危機,只是一個訊號。來日方長,如何應付三峽大壩建成後種種可能出現的大問題,有待專家們研究。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5年1月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