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中方熱情逾美不足為怪

美國特工斯諾登離港赴俄,逃避美國通緝,此舉肯定是北京當局主意,以免影響結束不久的中美會晤所營造的「良好氣氛」。但說是「中美的默契」,恐怕言過其實,這應是中方單方面的決定。
特工事件 無礙關係
中美兩國首腦在美國加州的「莊園會晤」,被中國譽為「開創大國關係新模式」。六月十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新聞和照片,標題和內容有兩個特點:第一,大字標題「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過去江澤民和胡錦濤都曾偕同夫人出國作國事訪問,但未見標題把主席和夫人並列。
第二,報道內容指出:「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中國對外事活動的新聞報道,過去一向分三個級別:對社會主義友好國家和第三世界的某些友好國家,在會談報道中,便稱是「親切友好的談話」;一般西方友好國家,報道是「友好的談話」;至於在中蘇交惡以後,對這些超級大國的來使,便只降級為「進行談話」,連友好的字眼也欠奉。今天把中美首腦會晤,升級為「親切友好」,可見當局對這次中美會談和中美關係寄以很大期望,當然不會因一個小小的特工而影響雙邊關係。
中方很熱,美方卻沒有表示出相應的熱烈,當然也不算太冷淡,奧巴馬夫人米歇爾居然不在場,更引起許多猜測,說她要陪同兩個女兒應付考試無法抽身,理由頗為牽強。不過,奧巴馬也懂得補救一下,轉達了米歇爾對彭麗媛的問候和奉上親筆歡迎信,並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同女兒訪華。
中美彼此之間各有所求。當前,兩個大國確是在國際上舉足輕重,如果彼此之間能真正形成戰略夥伴關係,世界和平可期。中國正處在和平發展時期,希望美國不再以圍堵中國作為中心任務;美國則在經濟上有求於中國的合作,畢竟兩國之間有上千億美元的經貿規模,中國還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
唆使嘍囉 挑起事端
兩個大國有共同的政治經濟利益,但因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不同,美國以至美國人對中國的猜忌和隔閡實際上長期存在,加上美國傳媒對中國人權問題的渲染,美國人了解中國比中國人了解美國為少。須知道,中國有逾二十萬的留學生在美國,是美國人留學中國的十倍;近年移民美國的中國人數以萬計;中國連續十多年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場,如果不是美國的高科技禁運,這個貿易額還會急劇增長。
照理,中美的合作共贏是正確的方向,但美國就是有「心病」,總認為中國的崛起是對美國世界第一地位的威脅,是對美國擔當世界霸主的挑戰。因此,它近年執行的是對中國圍堵的政策,自己不出手,總要讓它的嘍囉如日本、菲律賓等在亞太地區挑起事端,威脅地區和平。美國就是忘了上個世紀的歷史教訓:英國張伯倫政府對希特拉納粹德國的綏靖政策引發二戰;日本突襲珍珠港,使美國蒙受重大損失。
曾經是搞「均勢」外交政策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回顧:現在看來,在二十一世紀搞均勢是不行的了,還是在擴大利益組合上,構建利益共同體為好。今天西方大國的冷戰思維仍未熄滅,但應該是理順國際關係特別是中美兩個大國關係的時候了。
 中美會晤,習近平伸出熱情友好之手,但奧巴馬限於國內政客們拒中、懼中勢力的影響,未能顯出相應的熱情,這是不足為怪的。

吳康民    電郵﹕hmng@puikiu.edu.hk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3年6月27日)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香港如何走出政治爭拗的困局?

​香港社會動盪不安,政治爭拗連續不斷,以去年新特首選舉前後為分水嶺,至今愈演愈烈。
​為什麼?主要是香港社會內部矛盾激化所致。
回歸16年,香港的經濟板塊,財團勢力發生重要變化。英資財團逐步讓給本地財團,由於官商勾結,本地某些財團的勢力急劇膨脹,地產霸權逐漸形成。他們的財富躍居世界富豪榜的前列。財團勢力的壯大,當然要求在政治上有話語權。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壇無不如此。但香港不是獨立國家,高層領導的任命權掌握在中央人民政府手裡。大財團也深知此點,他們的手也伸向中南海,通過某些高級官員影響中央決策。這種人事的拉鋸戰在去年的特首競逐中到達頂峰。
​​由於形勢的微妙變化,個別參選人“自毁長城”,中央中途換馬,令某些利益集團心有不甘,於是興風作浪,此是重要原因之一。
青年人是反建制的生力軍
​回歸16年,香港財富相對集中,地產霸權一支獨秀,房地產猛漲,影響廣大普羅大眾生活,造成過渡的貧富懸殊,加深社會的內部矛盾。為此,激進的反建制勢力便有了市場。加上一般青年人通過努力創業導致社會地位的上升頗有困難,在大中學生羣中頗有怨氣。過去所謂“獅子山下”努力奮鬥的前景似乎變得暗淡。青年人的反叛精神在政客的鼓動下,成為一股反建制的生力軍。
香港的政治結構看來似乎並不太適應當前形勢。《基本法》規定,香港政制應是行政主導,這是繼承港英統治的基本原則。但港英統治時期,港督會同行政局有絶對權力,立法局只是橡皮圖章,行政官員則是執行者。回歸以後,為了開放民主政治,逐步增加立法會民選成份,最終達至普選。這個發展過程中,便爭論不斷。到了今天,所謂真普選和假普選的爭論,以中央定調和反對派的“佔領中環”的行動對立達到高潮。相信未來數年,矛盾只會激化而並没有緩和的跡象。
行政主導,空有其名。就是一些局部的地區性的課題,如填海,堆填區、地區土地改變用途,也遭到區議會和當地居民以局部利益為名而加以反對。現在反建制示威遊行無日無之。行政主導遭受重大壓力,施政寸步難行。
美國利用香港圍堵中國
以上提的是內因。一般來說,社會矛盾是是內因主導,但外部勢力的滲入也不可小覻。
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對中國的堀起心有不甘,美國聲稱重回亞太地區,目標便是對準中國。日本屢次對華挑釁,菲、越在南海進行騷擾,就是圍堵中國的一些配合行動。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英美勢力在此經營已久,這當然是一個圍堵中國最佳的橋頭堡。如果英美不利用這個“入侵”中國大陸的跳板,才是不可思議的事。
英國統治香港多年,根深蒂固,“港英餘孽”不少。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今天香港社會矛盾激化,反建制勢力活躍,反共輿論陣地強大,經常挑起事端。小則可以起“亂港反中”作用,大則可以組成圍堵中國的“第五縱隊”。亂像背後,都可以隠約看到外國勢力的身影。
​美國中情局的一個小職員,最近揭露美國特務入侵香港的電腦網絡,轟動世界,連日成為本港以及國際的大新聞。其實這只是冰山一角。美國在香港的活動,何止侵犯個人私隠這麼簡單?它出錢出力,涉及香港政治的事情多的是。香港就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一個重要情報中心,政治活動中心,這是不容置疑的。
​英國早已不是世界霸權大國,它當然没有圍堵中國的能耐。但作為美國的盟友,理應幫忙。它的潛力和思維模式對香港的影響,相當根深蒂固。它在統治香港末期所留下“政治種子”,特別是政客彭定康在香港回歸前對過渡期的一番人事布局,現在便是發揮作用的時候了。有的人物已經浮頭,有的還潛伏着。英國的MI6和美國的中情局合作無間。今天揭出他們的真面目,有的人已經暴跳如雷,正好證明我的判斷。
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
​但是,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如果一味強調外國勢力的入侵,而不解決內部矛盾,香港前途堪虞。
香港有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是希望香港繁榮穏定的。對於當前的無休止的爭拗,他們是感到厭倦的。但他們的無能感也相當強烈,包括不少的工商業者和某些財團。如何喚起他們關心香港的命運和前途,努力改變目前吵閙的局面,是一個重要課題。
香港的輿論傳媒,也直接間接助長了這個亂局。一方面某些輿論幕後受到若干利益集團的操控;另一方面傳媒奉行製造轟動才是新聞的哲學。如何使輿論承擔社會責任,負起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當前社會危機,合力推動香港走出困局,邁向健康前程,又是另一個重要課題。
​“一國兩制”需要維護。但港人必須首先肯定“一國”,“兩制”才能健康發展。“佔中”只能推翻對“一國”的信任,結果“兩制”也不可能完滿運行,亂象也因此而起。有人說﹕“佔中”倒果為因,何來和平合作,的確為此。香港需要的是和平協商,而不是暴力威脅。我們希望以日後的政改方案的討論咨詢開始,營造一種和平協商的氣氛,來改變目前的這種劍拔弩張的局面。

吳康民    電郵﹕hmng@puikiu.edu.hk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3年6月26日)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權貴二代比比皆是

北韓的三代金氏王朝封建繼承,為大多數民主國家所詬病。金日成傳位金正日,尚可說得過去,但金正日再傳給黃毛小子金正恩,便招人笑話。由於北韓政壇極不透明,突然冒出一個年不過三十的小娃娃當頭兒,國際評論家都不看好。
但是,以北韓的封閉社會來說,不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因為金正恩是金正日的兒子,是北韓開國元勳金日成的孫子。這樣,對政局便會起穏定作用。否則,冒出一個外姓的人,雖然在政壇上已有名堂,或已是政治局高層,或已是軍隊中的次帥,但能壓得住陣腳嗎?不會引起權鬥嗎?
所以,金氏王朝的封建繼承,也許對穏定北韓國內形勢發揮作用。
仍然奉行君主立憲的歐洲國家,由於已有憲政基礎,他們的君王只是虛君,權力主要掌握在內閣手上。封建繼承對政局没有什麼影響,如最近荷蘭女王退位傳嗣,就是一例。
美國的布殊父子先後擔任美國總統,但没有人說他們是封建繼承。一不是老布殊傳位給小布殊,二是他們分別通過民主選舉上台。當然家族影響力有一些,但不涉及家族私相授受。前總統克林頓的妻子希拉莉,即前任美國國務卿,據說有意競逐下屆美國總統,那是憑她自己的實力,更加没有封建繼承的味道。
新中國的封建繼承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當權,直到他逝世為止。中間雖然一度由劉少奇擔任國家主席,但誰都知道大權牢牢掌握在毛的手裡。於是貴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可以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奪權,更以非人手段把他整死。但是毛還是不敢搞封建繼承,而是推出林彪為接班人,並居然寫進黨章憲法。最後又因林彪功高震主,毛有意整他。迫得他倉皇出逃,折戟沉沙,橫死異國。
到了此時,毛澤東的封建意識浮頭了,覺得先前選出的接班人都不理想,更有意反對他,還是自己的親人可靠。於是浮起培植自己的妻子江青和侄兒毛遠新接班之想。但封建繼承之念剛浮頭,時不與我,已是風燭殘年。他死後不僅封建繼承不能實現,江青和毛遠新更成為“四人幫”及其幫兇而身陷囹圄。
時至今日,太子黨和官二代在政壇上甚為活躍。數“風流人物”,果然是若干革命元老的子弟。但對太子黨和官二代又不能一概而論,其中有不少是能幹的, 有能力的,靠自已的本事和歷練上位的。不過既有好的習近平(革命元老習仲勳的兒子);也有壞的薄熙來(革命元老薄一波的兒子);既有靠自已在基層鍛練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升上來的劉源(劉少奇的兒子,解放軍上將),也有靠父蔭坐直升機上來的李小鵬(李鵬的兒子,山西省長)。
香港封建繼承比比皆是
 由於權貴第二代一般都會受到較好的教育,成長環境的優勢也許可以造成他們的社會見識豐富,又得接触的文化氛圍薰陶的好處。不過,他們獨特的優勢是社會上的人脉關係眾多,有叔叔伯伯的扶持,上位的機會就比基層人物出身的大得多。所以就是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封建繼承也不少見。香港參政和營商的也不少是權貴二代,像新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香港的立法會和各種委員會。至於大財團家族的封建繼承更比比皆是,凡乎所有大財團都是第二、三代接班。但只要是憑實力上位,而不是如“阿斗”那樣的也要佔個位子,就不應全加否定。

吳康民    電郵﹕hmng@puikiu.edu.hk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3年6月20日)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建制派為“佔中”之火助燃﹗

​“佔領中環”口號的提出,以及一連串的所謂商討日,討論會以及慢條斯理地開展“工作”,又不宣布實行的日子,好讓行動有一個較長的醖釀期,並吸引了建制派的視綫,繃緊建制派的神經。“佔中”還未實施,已經收到十分主動的效果,果然是個高着。相信這是反對派台前幕後的集體創作,決不是一個戴耀廷有這麼高的智慧。
​“佔領中環是衝着中央和特區政府來的,說是要爭取真的普選,反對有篩選的普選。
​2017年離今天還有四年,政府仍未提出普選的咨詢方案,討論還未開始,為什麼要提出“佔領中環”這麼激烈的,含有暴力成份的口號?這就是策劃者高明之處。如果提出反假普選或爭取真普選的口號,已有所謂真普選聯盟之類的口號或組織,司空見慣,毫無新意。只有“佔領中環”,就有癱瘓香港金融中心,斷絶東西交通,或者引致暴力,造成香港大亂的意思。這個富有刺激性的口號,果然引起港人注意,國際矚目。口號的提出,便已先聲奪人,製造宣傳效果。
全版廣告與發言收效甚微
​​但是建議人說要集思廣益,廣泛討論,又指出他們也希望和平進行,並要限制參加人數,對參加者的身份加以挑選,而且實行的日期未定。總之是故弄玄虛,拉長議論期,使“佔領中環”天天佔領傳媒輿論空間,引起萬眾矚目。
​建制派最近發動輿論反擊,辦法是由各大社團刊登全版廣告,並由建制派頭面人物發表千人一面的反對講話。
我認為這種做法反而為“佔中”口號添加柴火。結果不是讓公眾認清“佔中”的反中亂港隂謀,而是覺得“佔領中環”的口號一提出,果然“威力無窮”,需要各大社團和社會上的大人物重砲回擊。兩軍對壘,既然一方要重砲出擊,想必敵方來勢十分兇猛也。
其實這些小丑跳樑,只能蠱惑公眾於一時,其擾亂治安,破壞社會穏定的用心昭然若揭。過去某些激進分子在示威遊行時,非法佔據馬路,阻塞交通,已為公眾所詬病。如果“佔領中環”實現,癱瘓中區交通之際,必然引起公憤,令眾人鳴鼓而攻之。這些反中亂港的分子,徹底暴露,也是一件好事。是膿瘡的膿,必須擠掉,方可絶後患。
犯法的話不必說在前頭
行政長官梁振英也來湊熱鬧,指出“佔中”不可能不犯法,不可能和平。是的,如果“佔中”成為事實,肯定產生暴力,肯定犯法。但人家還在“商討”呢,還未公開行動的細則,何必把話說在前頭?
我認為,對付這些反中亂港分子,應該靜觀其變,他們要幹的事情,你愈發緊張,他們越“得戚”(得意)。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公眾的注意,整天成為傳媒和公眾注意的焦點,這樣,他們便成功了一半。現在他們還没有行動,只說在“商討”和醖釀的階段,你們便這麼緊張,這不是正中他們的下懷嗎?俗語說,大哭的嬰兒有奶吃,現在建制派是不是在喂奶呢?
靜觀其變,讓其充分表演
​立法會的某些激進議員,他們在破壞莊嚴的議會殿堂的表演已經發揮得淋漓盡致了,大家也看得生厭了。如果是全民普選,他們能够得逞嗎?他們過去當選還不是靠小選區的比例代表制麼。現在他們要所謂“真普選”,是可以討論的。但他們不為此圖,在咨詢討論還没有開始時,便提出“佔領中環”這麼暴力和刺激的口號,這不是自暴其醜嗎?既然他們已經提出來了,在没有付之行動之前,我們應該後發制人。對他們這種反中亂港的行徑,加以揭發批判是應該的,但應該多講道理,以理服人。至於大登廣告,先判有罪,我卻認為是不必要的。

吳康民    電郵﹕hmng@puikiu.edu.hk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3年6月15日)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形象工程定業績 官員報喜不報憂

由於官場官僚主義盛行,對於各級、各部門的工作情況不作深入了解,或是只看表報了事,或是走馬觀花“視察”一番。浮光掠影,毫不了解實情,於是造成形象工程流行,報喜不報憂成為常態。官場陋習,至今未改,積重難返。領導人在上面作洋洋大文的報告,說什麼要“大力推動政務公開”,“要讓人民群眾更加全面了解政府工作,更加有效地監督政府行為”,但是只要看看群眾上訪有增無減,地方群體聚眾示威事件頻發,各地“維穏”編制和經費大幅度增加,便知道官民矛盾達到何等嚴重的程度﹗
領導對下級了解不深入
形象工程流行,始於各地大建樓亭館所,大搞所謂地標。後來雖經中央三令五申,禁止興建豪華辦公大樓,但禁者自禁,各地形象工程的建設更是變本加厲。
最近因為中央推行城鎮化,縣以下的村鎮搞形象工程更為積極。因為縣城村鎮有多一點的高樓大廈,便有機會被評定而升級為市。縣和村鎮的官員都可以官升一級,這又是地方大搞形象工程的另一個誘因。
歸根到底,就是領導對下級的政績了解不深入,憑下級書面匯報,或是走馬觀花地視察一番,以印象評分,以招待逢迎的印象定幹部升遷。這也是公費吃喝愈來愈豪華,招待上級官員愈來愈花心思的原因。
由於中央決定﹕“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幅射作用大的城市羣,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戰略方針。如果中央没有狠抓遏制大搞形式主義的形象工程,則城鎮化可能並没有真正發揮大中小城市的協調作用。
以數目字評定政績
同樣的弊病也出於對意外事件的死亡人數的評績。據說某市如有交通意外,煤礦崩塌、高樓大火之類的慘劇發生,上級便多以死亡人數多寡來評定該地或部門的政績。例如說死亡人數在十人以上的,是一個評價,再上若干十人的,又是一個評價。於是有當地或當事部門便在上報中,往往壓縮死傷人數。如死亡逾十餘人更只報九人。特別是一些煤礦的礦難,多有“毀屍滅跡”的,以免上級加大處分。年前浙江的高鐵事故,竟有將失事車廂在當地“活埋”的怪事,並對事故原因則請多推搪。總之,有關方面總想推缷責任,這些都是已經公開的秘密。其他不少事故在發生之後,地方或部門隠瞒不報或以大報小的不知有多少。
況且,如有傳媒如實報道,必遭打壓。不少地方又以“維穏”為名,壓制知情人的揭發或上訪,為此製造更多的冤案。
根源在於官僚主義
 報喜不報憂源於長期存在的官僚主義。鄧小平早在三十三年前就指出,“官僚主義是一種長期存在的,複雜的歷史現象”。並說我們的官僚主義“有自己的特點”,既不同於舊中國的,也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它與我們“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有密切關係”。他認為應下放權力,讓下級“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處理”,“而不應統統拿到黨政領導機關,拿到中央部門來,就很難辦”。官僚主義者靠一些數目字的規定來判斷下級的政績,結果便出現報喜不報憂的現象。所以,形象工程流行,報喜不報憂成為常態,官僚主義才是根源。

吳康民    電郵﹕hmng@puikiu.edu.hk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3年6月13日)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台、緬強人扭乾坤大陸又如何?

​緬甸總統登盛推行改革,該國的開放進展驚人。經過數十年的軍人獨裁統治,緬甸成為南亞最落後的國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民族英雄、革命元老昂山的女兒昂山素姬為首成立了全國民主同盟,成為最大的反對派,但昂山素姬長期被軟禁,軍人獨裁如故。
​“一九八九年,緬甸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雖然自然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但國民經濟發展緩慢。
​我在一九九七年初游緬甸,見證了緬甸各項設施的落後。由曼德勤(緬甸第二大城市)乘車南下,緬甸公路出奇的壞,一旦下雨,積水盈尺。公路和兩旁的田地連成一片汪洋,中途被迫要停留敏鐵拉(MEIKTILA)及勃固(PEGU)過夜,而兩地最好的酒店也破爛兼漏雨,夜不能寐。
​​現在軍政府登盛將軍一聲改革,既與反對派昂山素姬修好,讓他參選議會獲勝。又大力開放社會,吸引外資。於是美國、日本等外資企業陸續有來。過去被禁的可口可樂,歷經半個世紀,重新到緬設廠,並由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主持揭幕。其改革開放速度之快,令人矚目。有人估計下屆大選,可能政黨輪替,由昂山素姬上台。
​究竟緬甸是不是由最高獨裁領導人一聲改革開放,就能開放黨禁,向西方靠攏?我們是局外人,對緬甸政情所知不多,但倒很有興趣了解其來龍去脉。
台灣蔣經國開放黨禁
緬甸離我們較遠,但台灣卻是近鄰。現在許多台灣人都感激蔣經國掌權時的“改革開放”。說蔣經國開放黨禁,解除戒嚴,是造成台灣今天走向民主和經濟繁榮的重要原因。
大家知道,蔣介石是現代中國的最大獨裁者。他在大陸掌權二十多年,到台灣再當權二十多年。掌握權力時,鎮壓異已不遺餘力,殺害共產黨人和進步民主人士無數。他獨裁、反共、不民主、搞封建繼承。
​蔣掌權到死亡的一天,之後便是他的兒子蔣經國繼承權力。
在蔣經國掌權時代,是不是他看到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不可抵禦,因而開放黨禁,發揚民主,成為改變台灣面貎的開路先鋒?抑或有其他推動力,促進台灣的民主改革?緬甸和台灣是十分值得探討的兩個改革先例。
緬甸軍政府獨裁,大蔣小蔣獨裁,眾所周知,但是不是他們在一念之間,改變了該國和該地區的政治面貌?
緬、台和大陸情況不同
​在中國大陸,習近平剛剛上台,廣大海內外炎黃子孫寄以期望。正是因為中國長期是人治社會,當第一把手的擁有莫大的權力。按緬甸和台灣的先例,是不是這位最高領導人的意志便能改變中國社會,進行政治改革?
應該說,中國的事情比緬甸和台灣的複雜得多,相信多數人不會如此樂觀。緬甸只有五千多萬人口,台灣只有二千多萬,中國大陸卻是有十三億多的啊﹗緬甸國土面積只有六十七萬多平方公里,台灣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而中國大陸卻是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國。
​​國情的複雜更在於社會政治結構不同,權貴集團形成的歷史不同。習近平也許比登盛和蔣經國高明得多,但要一言九鼎,扭轉乾坤,卻完全不易。
緬甸的軍頭,是單個系統;蔣氏王朝,更是一統天下。過去說國民黨有四大家族,還不是蔣介石一個人說了算。蔣死後由嚴家淦接總統位,誰都知道蔣經國才是真命天子。況且小蔣掌握情治機構多年,根深蒂固,要進行改革,順應潮流,便容易得多。
依靠人民便能改革
中國在毛澤東、鄧小平等強人過後,形成多個權貴集團。既各有幕後元老的人脉,又有不同國企的經濟後盾。一切的高層人事決定,都帶有利益集團的背書,也是各派勢力妥協的產物。鄧小平繼承毛澤東的強人風格,但他還不能如毛澤東般,把四巨頭(毛、劉、周、朱),殺的殺,(對劉少奇);貶的貶,(對朱德);削權的削權(對周恩來)。到了鄧小平時代,鄧還要賣陳雲、李先念等元老的賬。今天的習近平,比他們受到的制肘更多。如何周旋在各派系之間,施展拳腳,就要看他的本事了。
​但是我們仍然寄以希望。因為領袖如果依靠的是人民,這便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這話完全正確。

吳康民    電郵﹕hmng@puikiu.edu.hk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3年6月11日)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中國共產黨應該整黨清黨

中國共產黨有八千多萬黨員。中國差不多不夠十個成年人,便有一個黨員。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個比例是不是太大了?
革命勝利 地位變了
在過去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過去白色恐怖十分嚴重的年代,參加革命,參加共產黨,是要冒着殺頭的危險,至少要冒坐牢的危險的。那時候,參加共產黨,並沒有甚麼實際的利益,絕對不能升官發財,而是捨身為國為民,憑的就是一股憂國憂民的熱情,一股為民族求解放,為廣大無產階級,即工農大眾謀解放的熱情,參加到共產黨這支革命隊伍中來。當然,那時候也許有少數隨大流的,意志並不堅定的分子,但很快便被革命洪流沖洗掉,或者自己早就掉了隊。
現在呢,革命勝利了,共產黨掌了權,而且權力愈來愈集中。要當官,便必須入黨,有「黨證」,是當官的基本條件。
當然,當前仍然是有許多有志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青年參加共產黨。上一世紀,許多有志氣有專業知識的青中年人,都憑着一股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熱情,熱切要求參加共產黨。甚至有些已經在民主黨派中有崇高地位的「民主人士」,也都熱切地希望參加共產黨。由於統戰工作的需要,有的只能當個秘密的共產黨員。有些可敬的民主人士,在臨終時刻也希望最後能為一個崇高的共產黨員。像著名的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就是其中的一個。
也有許多滿腔革命熱情參加黨的,在歷次過左的政治運動中都受到無情的打擊,有的甚至因此丟掉可貴的性命。雖然不少後來在「撥亂反正」中,得到了平反,但他們的經歷,卻是可悲可嘆的。
改革開放年代,實行市場經濟,既發展了工商業,促進全國的經濟發展,造就經濟起飛,使我國躍居世界經濟生產總量的第二位,這是可喜的現象。但由於體制改革沒有到位,出現官商勾結,形成新的權貴集團,蠶食着國家的資產。某些人藉「共產」之名,卻有攫取「私產」之實。
掌握權位 必須入黨
要掌握權位,必須入黨。許多盼望掌握權位的人,爭取入黨。有一些希望拉幫結派的人,也發展他們的同伙入黨。甚且有的鄉鎮、姓氏、宗族也把同鄉,同姓、親戚拉進黨內,「同撈同煲」,以共產之名,取「私產」的實惠。
 有一些掌握權力的黨員,也腐化變質。「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毛澤東語)。難道不是這樣嗎?現在揭露出來的貪腐官員,不論是「蒼蠅」還是「老虎」,哪一個不是共產黨員?
因此,必須來一次整黨清黨的運動,把這些喪失了革命鬥志的黨員,把這些貪污腐化的黨員清除出去,才能保持共產黨的純潔性。人數眾多並不表示共產黨的強大,精銳部隊才配得上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共黨章表明:「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
中共領導人不止一次提出黨的腐敗會導致「亡黨亡國」的危險,但「十八大」的報告,對「黨的建設」只有幾句話輕輕帶過。我們希望,作為執政黨,新上任的領導班子應有一個整黨清黨的決心!

吳康民    電郵﹕hmng@puikiu.edu.hk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3年6月6日)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換人不可能 推新有難度

​最近,關於北京啟動更換特首的B計劃,傳聞不絕如縷。謠言多講幾次似乎成真。但了解北京政情的人,應該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今天梁振英班子雖然陸續出事,但並未傷其筋骨。出事的是個別的行政會議成員,並非領導班子的關鍵人物。且CY施政上也還沒有出現重大紕漏。中央也深知,梁振英在各種反對勢力的聯合進攻下,令他舉步維艱。加上他的班底薄弱,施政經驗缺乏,適度有為變無為,並非個人之錯。
​“中央對香港人事,從來是十分理智從事,絕非「衝冠一怒」,草率便下決定。董建華主政七年,也是在與公務員班子長期磨合不暢之後,有商有量,讓他體面下台。
​現在梁振英上台不足一年,如果逼他下台,既自爆中央選人一再出錯。(先選中唐英年,後轉支持梁振英),也令有志從政者心寒,更增加2017年選人之難。瞻前顧後,中央決不會在目前做此蠢事。
​​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已成定局,中央不能在這個立場上倒退。原本的如意算盤是,這一屆的行政長官,五年政績昭著,2017年出馬參加普選,挾高民意接受民選考驗,勝利連任。
但目前看來,這個算盤是打不響了。
​五年之內,梁振英如何起死回生,扭轉乾坤,創出佳績,實在不敢寄以過高期望。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普選的政制底下,人心總是思變,「換一位來試試」的心態普遍存在。所以,由梁振英再出馬來爭取連任的可能性不大。
下一屆推出誰候選
因此,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既有選舉方式之爭,還有人選推舉之難。目前,正是選舉辦法的角力,往後還有推出候選人的難題。
中央過去對於在香港的選舉,往往有過分樂觀的看法。《基本法》關於回歸十年的政制設計,便是一個樂觀的設計。2017年進行普選,當年也是對本港建制派組織群眾的能力作較高的估計。認為經過多年經營,建制派必能推翻所謂六四比(即民主派選票佔六成,建制派佔四成)的形勢。證之近年的選舉,六四比已變成近五五比。假以時日,建制派必能壓倒反對派。
​但去年一場特首選舉,形勢發生重大變化。香港的重要利益集團倒戈相向,港英餘孽浮頭興波作浪,外國勢力積極在幕後發功。香港的傳媒陣地幾乎一面倒地作反梁宣傳。政改方案尚未開始諮詢,反對派已擺出一個全面進攻的陣勢。把理性探討貶為「假普選」,主動佔領「道德高地」,並以「佔領中環」相威脅,迫使中央就範。
中央被迫提前出手,由喬曉陽南下宣布普選底線;並由張德江警告香港如因政改而分化,將弱化其國際地位。如此公開而提早地表態,證明中央對香港形勢發展的憂慮。
樹欲靜而風不止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正是香港所處的國內外因素,這場政改風暴是一定要到來的。
現在政改諮詢還沒有開始,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正式諮詢起步,肯定更是劍來槍往,火藥味更濃。如果按照喬曉陽定下的底線進行篩選,又不知道會爆發什麼樣的抗議活動。
​​就是不篩選,一是選出一個泛民主派的候選人怎麼辦?二是建制派推出一個什麼樣的能人參選?
選出民主派的特首,再由中央否決,不加委任,這是下下之策,此所以喬曉陽要提早宣布底線的原因。如果建制派推出一位頗為平庸或者頗有爭議的候選人,在篩選之下出選,但得票率偏低,又如何能建立他(或她)的統治威信?
​回歸15年,香港的政治生態愈來愈複雜,各種勢力的拉鋸使香港政局更難於掌握。人們不禁會想,當年訂立《基本法》之際,如果充分估計到香港政局的複雜性,在第45條關於行政長官選舉辦法,刪去選舉兩字,變成「通過協商產生」,並把「最終達至……」一段刪去,豈不是一了百了?

吳康民    電郵﹕hmng@puikiu.edu.hk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3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