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馬共教訓值得吸取

領導前馬來亞共產黨多年的總書記陳平,早前在泰國逝世,終年八十九歲。
早在一九四0年,未滿十六歲的陳平就已經參加馬共,後來更成為馬共的總書記。當年馬共武裝鬥爭,由於過左的行動脫離群眾,加上內部的肅反擴大化,力量逐漸式微,終於退至馬泰邊境。
擴大肅反 自削力量
陳平自己說過:「我們的游擊隊當然不能打敗泰軍。」終於,馬共接受各方建議,進行和平談判。泰國亦同意,進入泰國南部的馬共成員解除武裝後,每人可以獲得二點四公頃耕地供開墾,另加一塊地皮建造住房,並每人津貼每月二十二美元,為期三年。
陳平當時就在泰南定居,他也可自由去曼谷,並曾出赴英國和中國,但屢次要求回馬來西亞探親未如願,就是去世後要求把骨灰運回老家,也被總理納吉布斷然拒絕。
馬共的活動和歷史充滿傳奇。馬共的第一任總書記萊特,居然是英國和日本的雙重間諜。各國共產黨領袖後來叛變或者退黨的有的是,但就任時便是間諜,卻是獨一無二。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陳獨秀、張國燾雖然被指為叛徒,但他們並不是潛入黨內當間諜的,有的因政見和路線不合,或退黨,或被開除,但卻不是有目的、受派遣而潛入黨內。中國文化大革命初起時,指摘黨的第二號人物劉少奇是「內奸」,以「叛徒、內奸、工賊」的罪名將之開除出黨,並置諸死地,那是莫須有的罪名。被捕叛變的高級幹部是有的,如顧順章,但像馬共萊特這樣有計劃「潛入」而居第一把手的卻未聽過。
說起來,馬共也重複了中共的肅反擴大化錯誤,多次把一些高級幹部當作內奸處死,大大削弱了黨的力量,終於導致失敗。這正是哲人名言所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
只懂鬥爭 進退失據
馬共的鬥爭策略也屢犯錯誤。他們只懂一個「鬥」字,不懂得鬥爭應有兩手,也不懂得鬥爭應該進退有據,更不懂得統一戰線的運用。在抗日戰爭時,馬共可以和英軍聯手。但戰後英國勢力重臨,馬共爭取民族解放的目標,已為馬來族的資產階級代表東姑阿都拉曼等承接。英國人也拉攏馬共,並給陳平頒發OBE勳章。那時候,馬共應該多做統一戰線的工作,但他們不為此圖,一味強調武裝鬥爭,以為「槍桿子出政權」是萬應靈丹。可惜,馬共本身力量薄弱,又是孤軍戰鬥,群眾既未充分發動,與各階層、黨派的聯合也沒有做到家,如何奪取政權?
本來,馬共當年影響了全馬來亞和新加坡的勞工組織,可惜因為「左」的思想作怪,沒有充分利用這個優勢,進行合法鬥爭。由此可見,鄧小平的名言:「『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愈『左』愈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故主張「主要是防『左』」。如果馬共早年能體會到這一點,可能不會失敗得這麼慘重。
逝者已矣,陳平也已入土為安,但歷史教訓十分值得記取。在由英國記者記錄有關陳平事迹的《我方的歷史》一書中,陳平也不得不承認:「以暴力為基礎的革命不適用於現代的馬來西亞或者新加坡。就這些地區的國情而言,不存在有利於武裝鬥爭的條件。武裝起義需受相輔相成的國際和國內情況來激起民憤。假如人民生活不錯又被融入了社會,你怎能叫他們鋌而走險?」

本文發表於東方日報 (2013年10月1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