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淡忘五四運動 何來香港學運

今年是五四運動95周年紀念,香港現在很少人記住或紀念這個日子。「五四」是推進歷史前進的一個有關鍵性的學生運動。它提倡的民主與科學,正是當年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所缺乏的。五四運動比辛亥革命更進一步。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一個滿清的帝制,五四卻是呼喚着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
在報上看到一篇短文,一位電台主持斥責「五四運動」的不是。說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打倒孔家店,弄到學生脫離中國文化傳統,連寫淺白的文言文也不會。看了哭笑不得。這位仁兄連五四運動的目標都沒有弄清楚,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即使打倒孔家店和提倡白話文,也沒有錯。「孔家店」代表宣揚封建社會倫常道德,反封建必然反到「孔家店」。白話文有利掃除文盲,提倡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並不是要剷除中國固有文化,白話文也沒有否定文言文。我們這一代在五四運動以後出生並受大中小學教育的,在接受現代科學文化教育和白話文書寫的同時,一點也沒有忘記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同樣讀過四書五經和若干經典的古文,至今仍能順暢且輕而易舉地寫出淺白的文言文。有的我的同代人比我更強,還能寫出辭藻瑰麗的古典詩詞呢。  
三個學生運動 推動中國前進
中國的五四運動,是一個里程碑。接着的1935年一二九運動,推動了抗日戰爭。1947至1948年的反內戰反飢餓運動,從另一條戰線促進全國的解放。這幾個學生運動,都在中國現代史上寫上輝煌的一頁,成為永不能忘的學生運動的標誌。
全國解放以後,又一個學生運動卻被極左路線利用了,那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狂熱的「紅衛兵運動」。這個「學生運動」,只能造成歷史的倒退,被評為一個新中國成立以後最大的浩劫。
1989年的六四學運呢。對它,至今的爭論未了。在內地則列為禁區。說有「結論」其實未有結論。但中央對它的評定,已改了幾次口風。先說是「反革命動亂」,繼而降低至是「一場政治風波」,評價從反面變成中性。但是,仍然禁止評論。可惜的是,歷史事件愈是列為禁區,愈是會引起後來人的好奇心,總要探窺其究竟。更可惜的是,反而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海外對此作出鋪天蓋地的反共宣傳,一些政客乘機「抽水」。不是顯出列為「禁區」的反作用嗎?
香港有沒有學生運動呢,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港英嚴格控制教育
港英當局統治香港的時期,對學校和學生活動的控制是十分嚴苛的。港英執行的是精英教育政策,製造了一批中小學的精英名校,使進入名校的精英自覺是高人一等。然後是精英的精英才能進入兩三家精英大學,更富有的更可以出國留學,公務員子弟還有優待。學校的精英制度和港英對教師的訓練、就業的嚴格控制,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我們這些解放前在內地正規大學畢業的,來到香港,被列入異類,與本港大學畢業生的待遇有天壤之別。就是能被批准註冊當個教師,也只能作為「異類」的「暫准教師」。至於解放後在大陸接受高等教育的,由於「教育背景」可疑,一般不准來港執教。
如此控制的教師隊伍,當然純之又純,絕不能教育出「造反」的學生。加上其他各種控制,「政治部」的調查,就業前途的考慮,大中學生中的「造反種子」,被剝落殆盡。
就是上世紀70年代興起的「保釣運動」,也是在海外流行,香港學界並未形成一個有架勢的運動。1970年代後期,海外學人逐漸回流本港,內地開始改革開放,學界算是稍為有點動靜。但總的來說,從戰後到1980年代,香港學界風平浪靜,可以說是港英鐵腕統治的成功的一環。
現在香港十分開放,各種思潮紛陳,香港究竟有沒有學生運動呢。
香港學運跟政客跑
我實在看不到有一股代表新生力量,前進力量的學生運動在躁動着。作為一名老學生運動的參與者,並沒有看到這個情况。我們看到的,是被政客利用的一種激進思潮。一些學生青年人叫着過激的口號,跟在激進政客的後面跑。既沒有自己獨立思考,也沒有具有理念的口號。比起上世紀80年代的「認中關社」是倒退了。那時候的專上學聯還像個學聯的樣子,現在的學聯是什麼呢,恕我不敢說。這些青年人只是跟着激進政團的屁股跑,完全顯不出青年學生應有的創意和遠見。
五四精神,在香港沒有繼承者。五四紀念,在香港被淡忘。香港青年,是不是應該有所反省呢?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4年5月1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