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在的青年學生,寫作能力的確不怎麼樣。連寫反中佔中的標語也不乏錯別字。寫作是表達觀點的重要武器,一個中國人不能流暢地用自己的語文表達思想,這怎麼行?
香港中學課程,幾經爭論,但卻不着邊際。或從政治角度看眼,或過分屈從實用。比如重英輕中,弄得許多大中學生連寫一篇通順的說明文都不行,遑論文章有文采了。又如廢除中史為必修科。又如不用背誦範文,對古今傳誦一時的經典散文所知不多,用詞遣字,自然不能得心應手。
一個青年學生的學習過程,首重語言文字的運用。中國人處在中國社會,理應能說溫文爾雅的中國語言。除粵語外,必須能操國語,即普通話。表達思想,與人溝通,應該會寫通順的白話文,當然還可更上「一層樓」,能寫出有文采的文字。
香港是個國際城市,英語是一種通用的國際語言。能精通英文英語,也是必須的。中英並重,中英並精,當是上乘。如果要講主次,中文是第一位的,英文是第二位的。
現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不知怎的,總是搞得四不像。語文運用能力,頂多只算中游。僱主聘請下屬,總對當今青年人的語文能力有今不如昔之嘆。
多讀散文名篇
散文是當今文學殿堂中最為人重視的文體。讀多篇優美的散文,學習散文大師洞察入微的觀察力,思想深邃文辭優美的名篇,不僅可以學得文采斐然的文字表達能力,更可以蕩滌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思想進入一個崇高的境界。
魯迅的《秋夜》,借物言志;朱自清的《背影》,寫真摯的父子之情;聞一多的《青島》,沒有奇峭之筆的寫景;高爾基的《海燕》,用象徵手法,飽含激情歌頌革命……
古今中外,名家的精彩散文,恒河沙數,美不勝收。但閱讀欣賞,應該從近至遠,由中及外。先精讀現代中國名家的名篇,再及古代散文。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篇,不會吟詩也會吟」。同樣,能多讀散文名篇,必對寫作有莫大幫助。
我們這一輩人,草擬一個公文,或寫一封短札,都會用上淺顯的文言文,絕不會寫出「的、呢、麼、啦」。寫文章用白話文,擬公文或短札用文言文,這是習慣。就是寫白話文,也喜歡加上一些文言文的成語和短句。這是為了讓文字增加文采和文化底蘊的要素。
學點文言文
習近平主席不久前訪問韓國,對這個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國家,他在致辭時候便引用中國的古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意思是說,兩國關係,應係看得更深遠一些,共同繁榮,同舟共濟,攜手前進,對兩國都有利。
過去歷代的中國領導人,特別是周恩來和陳毅,對外活動中都喜歡引用中國的古話和古詩。
學點文言文,對中學生來說,是完全必要的,否則就啃不了國學中的許多名著。走進社會工作的中青年,更需要學習文言文,啃點國學。因為古代論文學說,更多的是談及為人之要,處世之道,治理之策。當然我們不應囫圇吞棗,硬學照搬,而應是批判地吸收,融會地應用。况且以古鑑今,古為今用,總是當代哲人屢屢教導的為政之道。
中學生應精讀範文
現在香港學生的中國語文水平低下,實在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語文水平低下,連一篇簡短的白話文都寫得不明不白,如何能引經據典,寫出文采風流的文字!
現在中學生不學範文,實在是很可惜的事。經典的文言文,五四時期以來一些名家的散文,是應該一讀再讀,甚且加以背誦的不朽名作。我不知道英國中學生是不是要背誦莎士比亞的名作,法國學生是不是要背誦左拉的作品,希臘學生有沒有背誦荷馬的史詩?
一個國家人民的文化底蘊,就要看看他們的人民特別是學生們是否能善待自己的文化傳統,學生們是否熱中於學習自己的國學。
學好中國語文,學懂閱讀文言文,多讀歷代範文,這是當前香港語文教育要改革的要旨。
本文發表於明報 (2015年8月2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